“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被誤解了,真實意思到底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五章,這句話頗具争議,一直被人們所誤解。
人們之所以誤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是沒有聯系上下文導緻的,從字面上去理解了,認為老天是不仁慈,是冷酷無情的,隻把世間的萬物,當成狗。
既然老天都自私自利了,何況人呢?于是後來有衍生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這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也是被理解錯了。這裡的“為”,不是“為了”的意思,而是“修養、修為”的意思,整句話應該是一個人不修養自身,是天地鎖不容許的,這句話主要體現自我修養的重要性,而不是鼓勵人們去自私自利。
回過頭來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要理解這句話,得結合下半句一起分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不會感情用事,所以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會感情用事,所以對百姓一視同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深入的理解,便是:在天地眼中,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一切都是公正的,所以天地很公平,他不會對其中一個好,對另一個壞,一切都是任其自然發展,無論世間萬物如何發展,那都是世間萬物自己的行為,與天地毫無瓜葛。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這句話之所以會産生誤解,是因為對“不仁”、“刍狗”這兩個字的理解不到位。
刍狗也就是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
很多人認為,“不仁”就是狠毒、無情的意思,之所以會産生這樣的誤解,是因為一個成語已經深入人心了,它便是“不仁不義”,“不仁不義”的意思,是不講仁德,不講道義。其實“不仁不義”這個詞,出自宋代思想家朱熹中《朱子語類·大學三》的:“害人與穿窬,因為不仁不義。”
老子是道家,朱熹是儒家,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人物,朱熹是宋代的人物,顯然不能用朱熹的“不仁不義”,去解釋老子的“天地不仁”,老子“天地不仁”中的“不仁”,其實準确的理解,應該是“無為”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