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夥,演一部電視劇,拍77天戲,竟然一下子可以拿到1.6億片酬,平均一天208萬。
這個數據不知讓多少人驚掉下巴,人家平均一天掙的,能趕上大多數人一輩子掙的。
這幾天,張恒爆料鄭爽巨額片酬簽陰陽合同逃稅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吃瓜群衆羨慕嫉妒恨的同時,忍不住會問,鄭爽憑什麼能拿到這麼高的片酬。
普通人肯定弄不明白這裡面的道道,但有人懂啊。
近日,著名編劇汪海林就在自己的社交賬号上對此進行了剖析。
汪海林這個名字肯定不像明星那樣人盡皆知,但提到他擔任編劇的幾部作品,大家肯定不會陌生。
比如《一起來看流星雨》,還有《楚漢傳奇》及《鐵齒銅牙紀曉岚》,諜戰劇《地下地上》,電影《銅雀台》和《說好不分手》等。
汪海林編劇的《中國1921》曾榮獲第26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電視劇。
此外,汪海林身兼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影協電影文學創作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
不論從哪方面說,著名二字都配得上他。
那麼,汪海林是如何看待鄭爽巨額片酬這件事的呢?
按照他的解釋,過程應該是這樣的:
一部劇投拍之前,制作公司會事先聯系播出平台,因為隻有這樣拍出來後播出才有保障。
但播出平台會私下圈定一個流量演員範圍,劇要想從我的平台播出,男女主演就必須是這個範圍内的。
也就是說,你的劇主要演員在我圈定的範圍之内我就買,否則免談。
制作公司答應後,會同播出平台談好大概購片價格,然後開始着手制作拍攝。
比如雙方談好價格是5個億,制作公司先籌劃着從中留出1個億作為自己的利潤,然後再去請男女主演,每人1.5億,兩人共拿走3個億,這樣還剩下1個億。
再拿出5000萬用來支付稅款、回扣等亂七八糟的費用,最後剩下的5000萬,便是制作費和編劇、導演及其他演員和工作人員的費用。
也就是說,一部劇以5個億的價格賣給播出平台,制作公司真正投資隻有4個億,而真正用于該劇制作的費用連5000萬都不到。
大頭全讓明星演員拿走了,你說這樣的劇能好看嗎?
汪海林就此還發出了靈魂拷問。
為什麼平台不根據劇本報價?因為看不懂劇本。
為什麼平台不根據演技指定演員?因為看不懂演技。
那平台看重的到底是什麼?是流量,是數據。
也就是說,平台圈定的演員範圍,都是根據流量數據做參考的,誰流量高,誰數據好,誰就能得到平台青睐。
其實平台這樣做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劇播出後,能不能把買劇的錢賺回來,主要還是看劇播出後的收視率,而跟收視率挂鈎的則是廣告費。
隻有劇收視率高,話題度高,廣告商才願意掏錢,而收視率靠什麼?在平台眼裡,就是要靠男女主演的流量,在他們看來,演員流量越高,粉絲越多,就越會有更多的人來追劇。
所以便催生一個奇怪現象,一些藝人會請專門刷流量的公司來給自己刷各種數據,這也就不難理解某些明星在微博上發個表情符号便會有1億的轉發了。
有了龐大的流量數據支撐,這些明星便會進入平台圈定的演員範圍之内,經紀公司知道自家演員在裡面後,便會拿這些數據去跟制作公司談片酬。
為了始終保持自己的高流量,藝人及經紀公司一定要掌握水軍,去控評,去撕番位,去刷數據,以獲得巨額片酬的保障,于是,1.6億片酬便這樣應運而生。
汪海林作為圈裡人,參與過多部影視劇制作,他的這番詳解應該說不無道理。
現在很多電視劇都喜歡用流量明星,而我們也經常看到某部劇尚在籌拍,還沒有官宣,一些明星便開始遛粉,說某某某将作為男一号或女一号參演該劇。
于是,粉絲們便一擁而上,或各種期待,或各種男一配不上女一,或各種女一配不上男一,或各種豔壓。
等到正式官宣沒有某位明星時,粉絲們要麼會說某某某采取卑鄙手段搶了角色,要麼會說我們家誰誰誰才看不上這部劇。
反正不管怎麼樣,明星的名字要頻繁出現,始終保持熱度和話題度,始終要在各種數據榜上有排名。
筆者見過的就有什麼藝人新媒體指數、明星勢力榜、明星權力榜、明星人氣榜、星推榜、新媒體人氣指數周榜等等,不一而足。
現在看來,這些所謂的榜單其實都有商業利益在裡面,既有榜單出台方的商業利益,也有想盡辦法登頂這些榜單的明星藝人的商業利益。
總而言之,就是為了流量,為了能在各種活動和參演各種劇目時能拿到巨額費用及片酬。
所以汪海林說得沒錯,不是靠劇本取勝,也不是靠演技取勝,而是靠流量取勝。
如此惡性循環,也就難怪熒屏上質量上乘的佳作越來越少。
有位網友說得好,“以前的電視劇雖然成本很低,但我可以翻來覆去看好幾遍,現在的根本不想看,說句不好聽的,我家狗都嫌棄,看幾分鐘就哼哼唧唧”。
另一位網友更是一針見血,“以前的電視劇,窮得就剩演技了”。
細思極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