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臨埃菲爾鐵塔,已是十幾年前的事。
埃菲爾鐵塔是巴黎的象征,是高傲的法蘭西文化的标志。
埃菲爾鐵塔位于巴黎城區的左岸,與凱旋門隔着塞納河遙遙相望。在巴黎逗留幾天内,大巴穿梭于市區的街道,幾乎随處能見到鐵塔偉岸的身影。在與現代摩天大樓絕緣的巴黎,埃菲爾鐵塔絕對稱得上是鶴立雞群。
參觀埃菲爾鐵塔的人很多,寬廣的場地上,參觀者排起好幾條長龍,蜿蜒曲折,秩序井然。不同的隊伍,通向不同的電梯口,目标也不同,有的登頂,有的上二三層平台。有一排隊伍較短,那是屬于登頂勇士們的,他們要憑堅強毅力去征服1711級台階,其勇氣令人肅然起敬。
排隊的人群,來自世界各地,膚色、服裝、語言有明顯差異,為了共同的目标集合在一起,對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作一次虔誠的集體朝聖。熙熙攘攘的人群,使高傲的鐵塔一點不孤獨。
場地上,膚色黝黑的小販在遊蕩,他們手拿成串的鐵塔模型,操着“世界語”使勁在兜售。山寨版模型與真實的鐵塔模樣相仿,個頭雖小,還算精緻,說不上用什麼材料制成的,放在案頭,倒也合适,可以使人常回想起觀光巴黎的難忘時刻。
環顧四周,大家都靜悄悄的等候着,包括大批當地的學生,隊伍慢慢地向前挪動。我們沒有登頂。在276米高的塔尖處俯瞰,地上的建築看不清。電梯在鐵塔“腹中”的網架縫隙中爬行,速度緩慢。登上鐵塔三層的觀光平台,分乘兩段電梯完成。
埃菲爾鐵塔建于1889年,為慶祝法國大革命100周年而建,同年法國舉辦世界博覽會。這座鋼鐵怪物,是偉大工業革命的成功标志,沒有堅實的工業基礎作後盾,如此高大宏偉的建築拔地而起,難以想象。
埃菲爾鐵塔曾經深深的孤獨過。
鐵塔建成之初,遭到法國社會的一緻譴責,保守派想不通,美麗的塞納河畔怎能允許一座“蠟燭台”一樣的妖怪存在!慶幸的是,法國當局頂住了抗議聲浪,果敢的把鐵塔樹了起來。世博會結束後,要求拆除鐵塔的聲音持續不斷,但鐵塔的使用功能(電台發射電波)以及洶湧而至的參觀人流,保全了鐵塔,“不拆派”終于占了上風。據說,一向持反對意見的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後來經常喜歡登上鐵塔的二樓餐廳用餐,他自嘲說:隻有在這裡,我看不到埃菲爾先生的傑作。埃菲爾鐵塔終于擺脫孤獨,擁趸趨多,高傲地站立在世界各國旅遊者的贊美和仰望中。
登高望遠,是埃菲爾鐵塔的功能之一。巴黎之大,巴黎之美,隻有在登高之後,才能真實體會到。塞納河宛如一條綠色飄帶,纏繞在巴黎的圍脖上,楚楚動人的美巴黎,越發顯出迷人的嬌豔。城市街道縱橫交錯,與中國棋盤式的城市格局大相徑庭。近處,相隔不遠,一串領銜建築存在,羅浮宮、聖母院、凱旋門、夏宮……如法國曆史上的璀璨明星,熠熠生輝。遠處,好幾片寬廣的綠色區域分外顯眼,那是特意保留的城市“綠肺”,世世代代滋養着巴黎嬌嫩的容顔。與埃菲爾遙相呼應的市區唯一高層建築——59層的蒙帕那斯大廈,年歲相差100多歲的爺孫倆,保持着動人的時空對話,對來自社會的閑言碎語,不屑一顧。
法國人的藝術思維,最終成全了埃菲爾鐵塔,鐵塔在詛咒聲中求和諧,在拆除的呐喊中覓生存。它那從塔尖到塔基的流暢曲線,高奏出鋼鐵與藝術聯袂歡唱的頌歌,睥睨一切敢于鄙棄它的“近視眼”。它最終成為巴黎的地标性建築,它的宏偉與美麗,代表了傳統向現代的轉換。
埃菲爾鐵塔不再孤獨。每天洶湧而至的成群觀光者,成為她最親密的旅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