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教師節,有朋友提問:李商隐的《無題》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常用來形容老師,你覺得合适嗎?
首先祝所有的老師教師節快樂。
晚唐詩算得上是中國詩詞史上最奇魅瑰麗的一段,上承盛唐縱橫豪氣,中接中唐文體參差,詩歌發展到晚唐,格律體已經完全成熟,而風格也百花齊放,各有特色。
李商隐是晚唐詩壇上最亮的星,他的詩裡面有屈子的浪漫幻想,有杜甫的沉郁憂愁,有李賀的幽冷奇豔,有韓愈的壯闊雄奇,有魏晉阮籍的哲思尋探,也有六朝詩的華麗色彩,又沿襲劉禹錫,白居易的民歌色彩。
李商隐的詩,集合了前朝詩人大成,詩的文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不過李商隐的情感表達方式和其他詩人完全不一樣,隻有搞懂他在詩文創作中的彎彎繞繞,才能搞懂他為什麼被稱為朦胧派之祖,為什麼他的作品都是含混不清,指代不明,讓後人費勁了心思。
在大量閱讀李商隐和其他唐朝詩人作品之後進行比較,就會發現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杜牧等等大詩人,都是緊扣“詩言志”在進行創作,從而賦予了詩歌旺盛的生命力,而這種昂揚的氣象在晚唐逐漸式微,進入了另一個迤逦、朦胧的境界。而這個關鍵人物就是李商隐。
和表達情感的詩詞創作方式不同,李商隐是在塑造情感。
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領悟到這一點,才能讀懂李商隐,而他的代表作《錦瑟》、《無題》等等大都是在這種曲折朦胧中讓後世讀者迷惑了,不清楚他到底要說什麼,是愛情?是友情?是際遇?是蒼生?好像都可以。
其實他的重點在于塑造這種情境,表達什麼内容的情感在他的創作中占比相當輕,在這種手法下寫出來的詩文,如果我們一味去追尋他寫這首詩的動機和隐藏在背後的真實感情,那麼就會錯過真正的重點,買椟還珠。
就以這首《無題》為例子。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我們走在路上,碰到有很多人在開心的歌唱,不由自主地加入進去,一同舞蹈,一同釋放自己,是否有必要問他們為什麼這麼開心嗎?有些人會問,有些人不在乎,跟着開心就好了。
而李商隐就是開心的這個人,你要問他為什麼,他就是不告訴你。
他的重點,是塑造這份情感來感染你、打動你,至于這份情感因何而起,那是他個人的事情。
搞懂這一點,就搞懂了李商隐。
我們大都走進想了解他的死胡同,為了追逐自以為重要的目标而迷失在他的花團錦簇之中。所以,我們會以為他在寫偈子,寫愛情詩,寫友情詩,寫懷才不遇。然後再通過自己的解讀來證明自己的正确,其實得到的隻是我們想要的而已。
我們看他是如何來塑造這種模棱兩可的意境的。
“相見時難别亦難”,相見是難的,這是現實的難。分别也是難的,這是心情的難。這是寫愛情?是寫友情?還是寫普通朋友之間的酬答離别?是有誤會?傷離别?長相思?難得見?都可以。而這種大而化之的描述會讓不同經曆的人代入自己的感情,理解成為自己想抒發的意思。一旦代入自身情感,心理神會,便潸然淚下。
“東風無力百花殘”,就好像春天将盡,百花要凋謝,春風對此也毫無辦法,根本幫不上忙,無力解決,無可奈何啊。這是在首句的“難”上更進一層的結果,這種情感啊,像時光漸老,任誰也無力回天。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我們知道律詩的颔聯一般是承接首聯,進行深化,為“承”。李商隐這裡也是同樣,開始深化首聯的那種無力感、無奈的心情。就好像春蠶一樣,不到死是解脫不了的。這裡的“絲”,是可以理解為“相思”的,也是可以理解為任何情感的。也像蠟燭一樣,除非把自己燃盡,淚才能幹。
李商隐直接把這種情感比喻成春蠶和蠟燭,這就是他和其他詩人的不同之處。他以前的詩人大都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李白的“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我們可以明白地看出他寄托在飛鳥、孤雲之中的寂寞。如杜甫的“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也是用雲、鳥作寓,卻生出一股豪俠之氣。
這都是借景抒情的典範,但這些都是詩人眼見、現實存在的景象。
李商隐的春蠶和蠟燭,卻并不是一定存在的,隻是拿來一用的比喻喻體而已。正是因為這種完全可以想象出來的喻體,增強了情感塑造的指向不明。你要說是對愛人的相念,可以啊。我要說是寫老師的奉獻,時光荏苒,兩鬓白發生,自然也沒有問題。
我們繼續看頸聯:“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仍然是對這種“無力感”和“無奈感”進行塑造,同樣這兩個場景也是幻想出來的,句中的“但愁”、“應覺”明确指出這隻是詩人的想象延伸,并非實景。這種感覺啊,就好像早起對着鏡子突然發現了白發,又好像晚上吟誦詩文感到月光的清寒,都是發自内心的一種失落和幻滅感,人力是無法改變的。
尾聯“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蓬山,就是仙山。青鳥,是給仙人傳信的鳥。這是指兩地分離,或者陰陽兩隔,永遠不可能再見面,最多通過青鳥來傳遞音訊。
這同樣不是實指,李商隐僅僅是用這種場景的描寫,來塑造他要塑造的那種無力感、無奈感,以及人生無常、人類渺小的幻滅感。
讓我們陷入他無力、無奈的狀态,跟他一起感同身受,這就是李商隐的目的。這是他塑造出來的情感境界,讀者沉淪進去就好了,至于為什麼淪陷,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觸發點,李商隐不在乎。
他這首詩叫《無題》,連标題都懶得取。
那我們又為什麼要在乎呢?我們能感受到他的這種心境,能在合适的時候使用這些句子代入、表達我們自己的情感,就是李商隐的成功,也是我們的成功。
所以,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來形容為孩子們嘔心瀝血,奉獻自己的好老師,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我們代入的感情,是我們自己對老師的敬佩和感恩,和李商隐要表達什麼完全沒有關系。
再祝天下老師教師節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