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什麼樣的行為是普信
什麼樣的行為是普信
更新时间:2024-12-28 22:23:09

央廣網北京4月21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超鍊接》報道,近日,自由式滑雪運動員谷愛淩的一場名為《自信的青春》的演講被廣泛轉發。她在演講中提到,“自信是可以學來的”。

這是寬慰、激勵他人的心靈雞湯嗎?自信真的可以學來嗎?什麼方式能讓人增強自信?有些時候,我們的“迷之自信”又源自何處?

什麼樣的行為是普信(自信真的可以學來嗎)1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公衆号

自信,真能學來?

從心理學層面來講,自信也叫自我效能感,可通過不斷獲取成功經驗得到提升。科普中國心理應急志願服務隊秘書長、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常務副主任唐義誠表示,自信是人們對自己能夠成功做到一件事信念上的判斷,不過,雖說一個人的自信是一種信念,但它更多地來自外界對個體的真實評價,需要個體在真實世界中完成一些挑戰,進行具體實踐來獲得:“其實,每個人的自信坐标系是不一樣的。做成一頓飯或日常工作表現更出色都可以提升自信。”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來獲得自信?

唐義誠舉例介紹,替代性經驗也可以提升自信。比如,看到年齡、能力水平相當的人成功完成了一件事,即便這件事自己沒去做,自信心也會提升。

另外,具有積極的情緒,并且,情緒持續保持穩定更容易有自信的表現。

同時,唐義誠表示,自信還可以來自他人的一些評價:“這裡所說的他人評價更多是指人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真正有親密情感連接的人,在生活中比較信任的人。”

坐第一排,有用嗎?

一些教人們提升自信的文章會提到一個很具體的辦法,就是“聽課坐到第一排去”。這樣的行動能夠對我們的心理産生影響嗎?更能讓我們收獲自信嗎?

對此,唐義誠表示,這樣會受到更多關注,可能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如果得到别人的積極反饋并将其視為自己的内心品質,這種自居效應可以讓人們自信提升。不過,另一方面,坐在第一排如果表現不好而受到負面評價,被“聚光燈效應”放大,個體的自信及自尊水平可能受到打擊。

和“聚光燈效應”常常相伴出現的還有一個概念叫做“假想觀衆”。比如,今天出門之前沒有洗頭發,因此惴惴不安地過了一天之後發現,這隻是平凡的一天,根本沒有人發現自己沒有洗頭發這件事兒。

“個體可能會誤以為自己常常在聚光燈下,于是産生緊張和焦慮情緒,進而影響自己的正常發揮。處在青春期或自信、自尊水平不夠完善的人群容易出現假想觀衆效應”,唐義誠介紹。

此時,平常心可以讓人們有一個比較正常和穩定的表現。

普通而自信,“迷之自信”從何而來?

達克效應,也叫鄧甯-克魯格效應。它指的是,人在無知狀況下更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心理學教授大衛·唐甯和他的博士生賈斯汀·克魯格通過實驗發現,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隻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唐義誠表示,換句話說,無知比知識更容易讓人産生自信:“這有進化心理學基礎,有樂觀心态的人的基因更能存續下去,具有一些樂觀偏差,有一些進化學意義。”

那麼,開開心心地做一個“普通而自信”的人會更好嗎?

和“聚光燈效應”一樣,這對人們來說也可能是把“雙刃劍”。唐義誠建議,在一些關鍵、有挑戰性的場合,需糾正、矯正自身的樂觀偏差,根據實際競争及過往經驗判斷自己真實的水平:“這樣才有利于人們更好地去努力奮鬥,提升真實的自信感。”

監制:郭靜

記者:劉飛

編輯:楊揚 馬露絲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