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丨趙德發作品賞讀之五《閑肉》:無知的偏見
李恒昌
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的長篇小說《傲慢與偏見》描寫了關于愛情的傲慢與偏見;趙德發的短篇小說《閑肉》則描寫了關于文化的傲慢與偏見。
《閑肉》創作于1992年初,同年2月發表于《聊齋園》第2期。同年11月,在《春風》第11期發表。1993年2月,被《小說月報》轉載。1993年入選《1992年短篇小說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閑肉》在内容上與《螞蟻爪子》前後聯系,應該看作是《螞蟻爪子》的深化和發展,也可以稱為“姊妹篇”。因為,《螞蟻爪子》講述的是農民學習文化的故事,而《閑肉》講述的則是民辦老師傳授文化的故事。
這樣一個故事,來自于趙德發當民辦教師的親身經曆,是藝術化形象化了的真實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金囤,是村裡的一名普通青年農民,因為村裡要開辦小學被聘為民辦老師,由此發生了一些令他極為尴尬和不解,也值得人們深思的故事。
那是一個格外重視體力勞動者的地方,也是一個格外重視體力勞動者的時代。金囤所在的村子葛子澗,對身體強壯、能出大力的青壯年特别推崇和敬重。金囤本來屬于棒勞力中的一員,隊裡每天給他記十個工分。他和其他青壯年一起,成為葛子澗掙十分的“特殊階層”,享受極其特殊的待遇。每逢幹最累的活兒,向村外山坡送糞時,可以挑村裡最水靈的姑娘為他們拉車子,一人配一個。不僅如此,他們還可以随意嘲笑那些因體弱或手拙掙不到十個工分的男人,說他們是“什麼黃子,趁早蹲着撒尿吧!”
很顯然,這不是一種正常現象。然而,在那個年代,人們都習以為常了,也就好像成了正常現象。
終于有一天,上級要求村裡要開辦學校。很顯然,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個巨大進步。它至少說明,一向隻重視體力,隻注重培養棒勞力的農村人,也開始重視文化,也想培養有文化的下一代了。
開辦學校之初,因為上級暫時派不來老師,讓村裡自己找。又因為金囤多少讀過幾年書,所以被隊裡選定為民辦教師。對于這一安排,金囤一開始是不同意的。因為他擔心自己根本不能勝任這一工作。“我肚裡那幾個螞蟻爪子,早就拉屎拉光了。”後來,在隊長齊麻子的嘿唬下,他勉強同意“走馬上任”——拾掇拾掇麥場屋子,辦起了學校。
金囤當了老師之後,尤其是作為葛子澗村的第一個民辦教師,論說應該更受人尊重,人們應該對其高看一眼才是正理。然而,誰曾料想,自從當了民辦教師之後,他不僅沒有得到人們的更多尊重和善待,相反還脫離了那個掙十分的“特殊階層”,甚至成了村裡人嘲笑和譏諷的對象。
一切都因為,他當了老師,就不出大力了呀!
在村民眼裡,隻有那些推小車送糞的人,那些下地耕田的人,才是真正出大力的人。至于隻動動嘴皮子,教孩子學“螞蟻爪子”的人,不僅不出大力,而且冬天在屋裡,夏天在樹下,既凍不着,也熱不着,實在是太清閑、太悠閑了。
在他們眼裡,給金囤記九分也算他占了便宜。為什麼?這些人居然還真的總結出四大理由:
理由之一,蹲在學屋裡,風不刮頭雨不打臉。
理由之二,不出大力,省飯。
理由之三,不上山幹活,省衣裳。
理由之四,連鐵鍬鋤頭都省。
這些理由一出,讓金囤頓時啞口無言。
不僅如此,人們還給金囤起了一個外号,叫“閑肉”。意即“清閑之肉”、“無用之肉”。
應該說,這個外号,起得很形象,也很有學問。别看鄉下人沒文化,但在這方面,在諷刺挖苦人方面,卻是表現得特别有文化,也特别有水平。愚昧中的智慧,是何等的悲催!
村裡人對金囤當教師,瞧不起,起個外号,這都可以理解。起了外号,背後偷偷叫好了,暗暗地平衡一下自己的心理,也就得了。但想不到,這些人居然公開叫出來,而且直接叫到了金囤的面上,自然也就讓金囤難以接受。
更為嚴重的是,他們還編成歌謠,當金囤給孩子們上課的時候,漫山遍野地唱:
金囤唻!
閑肉唻!
坐在陰涼真好受唻!
而且,不止一個人唱,七八個人一起唱!
假期到了,金囤不僅不能休息,而且要重拾棒勞力的活計,而且繼續遭到人們的嘲弄。
金囤唻!
閑肉唻!
再推小車難受唻!
金囤聽了,又羞又惱。而那些唱歌的人,卻躲在一起哈哈大笑。
這是怎樣一種奇恥大辱!
在這個問題上,這些人看似嘻嘻哈哈鬧着玩兒,實質上采取的是一種極其惡毒的侮辱人的方式。
應該說,金囤是值得肯定的人物。面對人們的無端羞辱,他沒有特别放在心上,而是努力學習,刻苦備課,以此彌補自己知識上的不足,真心想把孩子們教好。
然而,金囤的水平和能力畢竟是有限,要想短時間内讓他有大的提高也是不現實的。終于,他的真實水平在一次上級的聽課中露了餡兒,他不懂裝懂,有些不知道的問題,憑自己的理解胡亂講。結果,惹惱了來聽課的慕校長。很快上級便派來了新老師,他被停止當民辦教師,重新回生産隊參加勞動,他短暫的民辦教師生涯結束了。
重新回到生産隊裡之後,金囤變了。不管幹什麼活兒,都沒有像當老師之前那麼出色了。會計的記工薄上他的名字下面是一串“9”字。他從此一蹶不振,每當下地時,總是遭到那些掙十個工分壯漢的嘲笑:“算什麼黃子,趁早蹲着撒尿吧!”
好端端一個金囤,好端端一個青壯年,為什麼變成了這個樣子?因為他的心死了。因為他受的打擊太大了。
哀莫大于心死,悲莫過于無聲。
人們隻看到了他當民辦教師的清閑,有誰看到了他肩負的責任,他承擔的壓力,他所做的努力,他的奉獻和付出?
當他遇到困難,遭到非議,甚至遭到嘲笑和侮辱的時候,最終被停止當民辦教師的時候,有誰關心過他?有誰關注過他?組織在哪裡?公平在哪裡?正義又在哪裡?
這等狀況,大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溝”的意思,大有“我為教學苦努力,教學置我于不義”的意思。
這是一個巨大的悲劇,是民辦教師金囤的悲劇,是文化的一個悲劇,也是時代的一個悲劇。
悲劇的根源在哪裡?人們為什麼對金囤持如此的偏見?金囤教師生涯為什麼會以失敗而告終?
一言以蔽之,一切都是因為沒有文化或者說缺少文化所導緻。
這是沒有文化者的短見與偏見;是無知者的傲慢與偏見!
這是缺少文化者的失敗和屈辱,也是缺少文化者的妥協和屈服!
問題的症結在這裡,關鍵也在這裡。
這就是《閑肉》所表達的深刻主題,也是趙德發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批判。
罵人最傷人的方式,不是罵其無法無天,也不是罵其缺乏道德,而是罵其沒有文化。
趙德發通過短篇小說《閑肉》,通過對知識者的傲慢與偏見,指陳了沒有文化或缺少文化的社會現實,希望能夠得到人們的高度警醒。
事實上,不獨金囤所處的年代,不獨金囤所在的葛子澗村,時至今日,在很多地方很多領域很多方面,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對文化、對知識者的傲慢和偏見。隻是與金囤所處的時代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自從不再擔任民辦教師之後,金囤消沉了,堕落了,不争了。魯迅通過《狂人日記》發出“誰來救救孩子?”的呐喊;趙德發則通過《閑肉》發出“誰來救救民辦教師金囤們?”的呐喊。
有人在評價《傲慢與偏見》時指出,愛是擯棄傲慢與偏見的曙光。我們希望這一結論,同樣适用于對文化的傲慢與偏見。
因為,讀小說《閑肉》我們還會發現,人們對金囤的傲慢與偏見,除了他們缺乏文化之外,往深處思考和分析,可能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有一點對金囤當民辦教師的嫉妒,對他過上知識分子生活的嫉妒。
是那顆嫉妒之心,影響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
這些人,最缺少的可能不是文化,而是愛!這是最深層的一點,也是最根本的一點。
(本文摘編自李恒昌著《大地上的歌吟·趙德發創作評傳》,時代傳媒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安徽文藝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定價:62元。)
作者簡介:李恒昌,男,漢族,鐵道戰備舟橋處黨委書記,濟南鐵路作家協會副主席、濟南市簽約作家。先後出版文學作品10部。散文随筆集《愛之蒼茫》獲第八屆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精品工程”獎,文學評論《王小波小說誤讀》獲第八屆中國鐵路文學獎。近年創作完成并陸續出版“當代作家創作評傳系列”之《莫言創作評傳》《王蒙創作評傳》《鐵凝創作評傳》《張炜創作評傳》《趙德發創作評傳》等九部,主持創作大型組詩《泉城九歌:濟南之詩》《大地飛歌:中國高鐵之詩》、報告文學《1976:鐵血舟橋》等。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