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鄧 超 崔常松 通訊員 高 峰
京杭大運河兩岸的很多村民世代跑船,譚繼光是其中一位。在他的航運曆程中,木制船、水泥船、鐵駁船、新能源船,他都駕駛過。航道“三改二”前,他曾遭遇過長達1個月的擁堵。從2018年開始,京杭大運河濟甯至台兒莊段航道升級後,再也沒遇到擁堵的情況。如今,他駕駛着新能源船,就連運輸的物品也發生變化,正從運煤炭向運箱子(集裝箱)轉變。
10立方米天然氣
可往返“長三角”
2月11日,春寒料峭,京杭大運河兩岸的植被帶着返青的迹象,春天的氣息漸濃。
濟甯中心城區北部,濟甯港航集團有限公司躍進港,節後一番忙碌的景象。編号為“濟港貨0001号”液化天然氣(LNG)動力貨船停泊在碼頭正裝卸集裝箱。
這個“大家夥”外觀上普通,“心髒”大不同,船尾甲闆上白色的天然氣罐體格外顯眼。“容納10立方米天然氣的氣罐,為貨船提供所需要的動力。加滿氣罐後,這艘船往返長三角地區不成問題。”這艘新能源船的船長譚繼光說。
登上甲闆,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幹淨整潔,光滑的甲闆上看不到一縷油煙。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走進生活艙,不足60平方米的空間,是譚繼光和妻子船上的家。室内配備電磁爐、冰箱、空調等電器,客廳布置簡單不失整潔。廚房旁邊,是一間五六平方米左右的衛生間,兼具洗衣房功能,4個船員休息艙也分布在四周。
“告别‘柴油’‘污染’‘噪音’是這艘船最大的亮點。”譚繼光說,相比柴油,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料可以大幅降低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顆粒物的排放,降低程度分别約85%、99%、90%。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減少了25%左右。
航道船閘均升級
往返省下八九天
春節前,譚繼光接到年前的最後一筆訂單,将整船的煤炭在江蘇淮安卸船後,再裝載貨物,經京杭大運河返回濟甯躍進港。
“來回花了近一個月,春節在碼頭度過的。”2月5日,譚繼光的貨船在淮安碼頭裝上集裝箱後返回躍進港。往返近1000公裡,通過10個船閘,單程僅需5個工作日。之前,這段航程要花費近兩個星期,甚至更久。
這種變化始于2018年。當年,濟甯啟動京杭運河(濟甯至台兒莊段)航道“三改二”和湖西航道改造工程,經過三年的緊張施工,去年下半年,兩大工程先後提前交工驗收,同期,韓莊複線船閘也投入運行。升級後,航道底寬由原來的45米變成60米,航道水深由原來的3.2米升為4.1米,濟甯以南段船閘實現雙線運行,通航的船舶噸位由1000噸級升級到2000噸級。京杭大運河的通航條件和服務能力得到極大提升,一條超大容量的“水上高速”初具規模。
聊起上述變化,常年往返南北的譚繼光有切身體會。“過閘速度慢、大型船吃水深、航道淺,船舶因擱淺造成擁堵時常發生。”譚繼光說,他此前運營的1800噸級貨船,滿載的情況下吃水達到3.6米,而航道水深僅有3.2米。如果順利通過,隻能裝載1000多噸的貨物,将吃水深度控制在3米内。
裝載量受限,讓譚繼光等船主吃了不少苦頭,“航行擁堵,加上時間成本和燃油費、過閘費,這一趟賺不了幾個錢。”譚繼光說,他曾遭遇過長達1個月的擁堵。但從前兩年開始,京杭大運河濟甯至台兒莊段再沒遇到擁堵的情況。
運煤炭到運箱子
黃金水道路更寬
京杭大運河兩岸的很多村民世代跑船,55歲的譚繼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此前,他和妻子一起從濟甯各個港口運煤炭、黃沙等到江浙地區,再從當地裝上石油焦、石子等運回濟甯。
2019年,年事已高的譚繼光賣掉跟随自己10年的鐵駁貨船,加入濟甯港航集團有限公司,成為這艘新能源貨船的船長。
“做了30多年的航運生意,他見證者京杭大運河航運事業的變遷。由最初的小木船,到後來的水泥船、鐵駁船,再到如今的新能源船,這其中有快樂、有成長。”譚繼光的妻子楊丹說。
譚繼光從一艘20多噸的木制船起家,往返于南四湖。上世紀90年代,他開上50噸的水泥船。後來繼續更新叠代,駕駛100多噸的水泥船。進入21世紀後,夫妻倆的貨運工具從百噸級升級到千噸級的内裝柴油機大鐵船。如今駕駛着這艘新能源船,譚繼光渾身是勁。
過去是船主、如今是船長,身份也由個體戶變身職工,收入和生活更加穩定,夫妻倆心裡更踏實。在譚繼光眼中,升級後的“黃金水道”正發生質的變化,除了航道和船閘的升級,運輸的物品也在升級,正從運煤炭向運箱子(集裝箱)轉變。
“黃金水道”的質變仍在進行中。濟甯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濟甯市将緊緊圍繞“強力攻堅現代港航物流,更大格局建設山東對内陸和國際開放的橋頭堡”目标,聚焦發展億噸物流運輸,加快推進京杭大運河濟甯段升級改造,實施濟甯至東平湖段“三改二”、湖西航道上級湖段改造、微山三線船閘等工程,“十四五”期間建成“一幹雙線十二支”高等級航道網,構建幹支直達、聯運高效、綠色安全的内河航運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