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理論産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随着營銷組合理論的提出而出現的。1953年,尼爾·博登(Neil Borden)在美國市場營銷學會的就職演說中創造了“市場營銷組合”(Marketing mix)這一術語,其意是指市場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所謂“營銷變量”或“營銷要素”的影響。為了尋求一定的市場反應,企業要對這些要素進行有效的組合,從而滿足市場需求,獲得最大利潤。營銷組合實際上有幾十個要素(博登提出的市場營銷組合原本就包括12個要素),傑羅姆·麥卡錫(McCarthy)于1960年在其《基礎營銷》(Basic Marketing)一書中将這些要素一般地概括為4類:産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即著名的4Ps。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暢銷書《營銷管理:分析、規劃與控制》第一版進一步确認了以4Ps為核心的營銷組合方法,即:
産品(Product):注重開發的功能,要求産品有獨特的賣點,把産品的功能訴求放在第一位。
價格 (Price): 根據不同的市場定位,制定不同的價格策略,産品的定價依據是企業的品牌戰略,注重品牌的含金量。
分銷 (Place): 企業并不直接面對消費者,而是注重經銷商的培育和銷售網絡的建立,企業與消費者的聯系是通過分銷商來進行的。
促銷(Promotion):企業注重銷售行為的改變來刺激消費者,以短期的行為(如讓利,買一送一,營銷現場氣氛等等)促成消費的增長,吸引其他品牌的消費者或導緻提前消費來促進銷售的增長。
4Ps營銷理論的理論框架
4Ps的提出奠定了管理營銷的基礎理論框架。該理論以單個企業作為分析單位,認為影響企業營銷活動效果的因素有兩種:
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産品、價格、分銷、促銷社會、人口、技術、經濟、環境/自然、政治、法律、道德、地理内部環境外部環境
一種是企業不能夠控制的,如社會/人口(Social/demographic)、技術(Technological)、經濟(Economic)、環境/自然(Environmental/Natural)、政治(Political)、法律(Legal)、道德(Ethical)、地理因素(Geographical Factor)等環境因素,稱之為不可控因素,這也是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
一種是企業可以控制的,如産品、價格、分銷、促銷等營銷因素,稱之為企業可控因素。企業營銷活動的實質是一個利用内部可控因素适應外部環境的過程,即通過對産品、價格、分銷、促銷的計劃和實施,對外部不可控因素做出積極動态的反應,從而促成交易的實現和滿足個人與組織的目标,用科特勒的話說就是“如果公司生産出适當的産品,定出适當的價格,利用适當的分銷渠道,并輔之以适當的促銷活動,那麼該公司就會獲得成功”(科特勒,2001)。所以市場營銷活動的核心就在于制定并實施有效的市場營銷組合。
注:P1—Product(産品) P2—Price (價格) P3—Place (渠道) P4—Promotion (促銷)
此模型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把企業營銷活動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的經濟現象,概括為三個圓圈,把企業營銷過程中可以利用的成千上萬的因素概括成四個大的因素,即4Ps理論——産品、價格、渠道和促銷,的确非常簡明、易于把握。得益于這一優勢,它不徑而走,很快成為營銷界和營銷實踐者普遍接受的一個營銷組合模型。
4Ps營銷的評價
盡管營銷組合概念和4Ps觀點被迅速和廣泛的傳播開來,但同時在有些方面也受到了一些營銷學者特别是歐洲學派的批評。這主要有以下幾點:
(1)營銷要素隻适合于微觀問題,因為它隻從交易的一方賣方來考慮問題,執著于營銷者對消費者做什麼,而不是從顧客或整個社會利益來考慮,這實際上仍是生産導向觀念的反映,而沒有體現市場導向或顧客導向,而且它的重點是短期的和純交易性的;
(2)4Ps理論是對博登提出的市場營銷組合概念的過分簡化,是對現實生活不切實際的抽象。博登認為,提出市場營銷組合的這個概念并不是要給市場營銷下個定義,而是為營銷人員提供參考,營銷人員應該将可能使用的各種因素或變量組合成一個統一的市場營銷計劃(Neil Borden,1964)。但在4Ps模式中沒有明确包含協調整合的成分,沒有包括任何相互作用的因素,而且,有關什麼是主要的營銷因素,它們是如何被營銷經理感受到并采納等這些經驗研究也被忽視了,“對于結構的偏好遠勝于對過程的關注”(Kent,1986)。同時,營銷是交換關系的相互滿足,而4Ps 模型忽略了交換關系中大量因素的影響作用;
(3)4Ps主要關注的是生産和僅僅代表商業交換一部分的迅速流轉(fast moving)的消費品的銷售。況且,消費品生産者的顧客關系大多是與零售商和批發商的工業型關系,消費品零售商越來越把自己看成是服務的提供者。在這種情況下,4P’s在消費品領域的作用要受到限制;
(4)4Ps觀點将營銷定義成了一種職能活動,從企業其他活動中分離出來,授權給一些專業人員,由他們負責分析、計劃和實施。“企業設立營銷或銷售部具體承擔市場營銷職能,當然,有時也吸收一些企業外的專家從事某些活動,比如像市場分析專家和廣告專家。結果是,組織的其他人員與營銷脫鈎,而市場營銷人員也不參與産品設計、生産、交貨、顧客服務和意見處理及其它活動”(Christion Gronroos,1994),因此導緻了與其他職能部門的潛在矛盾。而且它缺乏對影響營銷功能的組織内部任務的關注,“如向企業内部所有參與營銷或受營銷影響的人員傳播信息的人力資源管理以及設計激勵和控制系統”(Van den Bulte,1991);
(5)市場營銷組合和4Ps理論缺乏牢固的理論基礎。格隆羅斯認為,作為一種最基本的市場營銷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從實踐經驗中提煉出來的,在其發展過程中很可能受到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影響,特别是三十年代壟斷理論的影響。然而,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很快被切斷了,甚至完全被人們忘記了。因此,市場營銷組合隻剩下一些沒有理論根基的P因素堆砌成的軀殼(Christion Gronroos)。高斯達·米克維茨(Gosta Mickwitz,1959)早在1959年就曾指出“當營銷機制中基于經驗性的工作表明企業采用了彼此之間大量的明顯不同的參數時,市場中的企業行為理論如果隻滿足于處理其中的少數幾個,這樣的理論的現實性就很差了”。
針對這些批評,後來的學者們又在不斷得将4Ps模型進行充實,在每一個營銷組合因素中又增加了許多子因素,從而分别形成産品組合、定價組合、分銷組合、溝通和促銷組合,這四個方面每一個因素的變化,都會要求其他因素響應變化。這樣就形成了營銷組合體系(如圖1—2所示)。根據實際的要求而産生的營銷因素組合,變化無窮,推動着市場營銷管理的發展和營銷資源的優化配置。
營銷因素組合的要求及目的就是,用最适宜的産品,以最适宜的價格,用最适當的促銷辦法及銷售網絡,最好的滿足目标市場的消費者的需求,以取得最佳的信譽及最好的經濟效益。
因此至今為止,4Ps理論模型仍然是營銷決策實踐中一個非常有效指導理論。筆者在後面的應用分析中仍然使用了這一理論模型。
4Ps與4Cs的相互關系
衆所周知,4Ps與4Cs是互補的而非替代關系,即Customer,是指用“客戶”取代“産品”,要先研究顧客的需求與欲望,然後再去生産、經營那個和銷售顧客确定想要買的服務産品;Cost,是指用“成本”取代“價格”,了解顧客要滿足其需要與欲求所願意付出的成本,再去制定定價策略;Convenience,是指用“便利”取代“地點”,意味着制定分銷策略時要盡可能讓顧客方便;Communication,是指用“溝通”取代“促銷”,“溝通”是雙向的,“促銷”無論是推動策略還是拉動戰略,都是線性傳播方式。4Ps與4Cs二者之間的關系參見下表。
4Ps與4Cs的相互關系對照表
類别4Ps4Cs闡釋産品(Product)服務範圍、項目,服務産品定位和服務品牌等客戶(Customer)研究客戶需求欲望,并提供相應産品或服務價格(Price)基本價格,支付方式,傭金折扣等成本(Cost)考慮客戶願意付出的成本、代價是多少渠道(Place)直接渠道和間接渠道便利(Convenience)考慮讓客戶享受第三方物流帶來的便利促銷(Promotion)廣告,人員推銷,營業推廣和公共關系等溝通(Communication)積極主動與客戶溝通,尋找雙赢的認同感時間20世紀60年代中期(麥卡錫)20世紀90年代初期(勞特朗)
4Ps營銷理論案例分析
案例一:基于4Ps的人力資源管理營銷策略組合
在對企業内部員工進行市場細分的基礎上,借用市場營銷的基本策略組合:4ps—産品(product)、價格(price)、分銷(place)和促銷(Promotion)可以幫助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更好地完成各種人力資源管理“産品”的“生産”與“推廣”。具體而言對于人力資源管理的營銷可以針對以下三個目标市場展開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直線經理(同級部門經理)和基層員工。
1.人力資源管理的“産品策略”
針對不同層次人員對人力資源管理的不同需求,開發相應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産品”有利于提高員工的滿足感,營造和諧的勞資關系。
由于不同職位層次的員工具體承擔的任務、職責有所不同,企業的各項人力資源政策和各種人力資源計劃在具體執行時,其内容、方法等方面相應地也有所差别。以培訓“産品”(培訓計劃或培訓項目)為例,針對高層管理人員的培訓“産品”通常以新理論、新觀念、新方法為主要内容常用的方法有:案例分析與研究、文件處理、商業遊戲等;而針對直線經理的培訓“産品”,則通常以具體的管理方法、管理溝通技巧為主,适當增加相關理論内容,常以小組(團隊)的方式,通過角色扮演、辯論等方法進行;對于基層員工的培訓則主要側重一般的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和業務操作技能,方法上多采取聽講座、視聽教學、學徒制等。
2.人力資源管理的“定價策略”
人力資源管理的“産品價格”并非真正的商品銷售價格,而是通過一定的方法為各種人力資源管理的“産品”貼上一個标簽(類似“價簽”),從而體現各項人力資源政策和計劃的價值才能為員工帶來的益處,而這些方法則可被喻為“定價策略”。例如積分式培訓,這種方式是由人力資源管理者根據本企業的實際情況,設計适當的課程系列,并将設計出的各類課程标記上合适的分值,所有員工根據其所在層級和職務被給予一定數量的原始選修積分,以用于選修特定的培訓課程,選修了某門課程的員工将被減去該課程所标記的選修分值,而根據企業需要參與了培訓課程授課的員工将被獎勵一定數量的選修積分,同時選修了某門課程的員工将根據其培訓績效加上相應數量的培訓積分。通過這種方式把培訓課程設置和選擇、培訓體系績效評估、員工培訓積極性激勵等模塊集成在一起,将企業培訓體系的運行狀況和員工參與培訓的情況以數據的形式體現,從而實現實時培訓監控和培訓績效優化。此時每一門課程的分值在某種意義上即可被看作是這門課程的一價格。
3.人力資源管理的“渠道策略”
人力資源管理“渠道策略”涉及到如何将人力資源“産品”傳遞給具體的消費者。對于不同細分市場的“消費者”人力資源部門可選擇不同的“營銷渠道策略”。
(1)對高層管理人員的營銷:直接渠道
針對高層管理人員的營銷主要由人力資源部直接完成“産品”的傳遞。由于企業各項具體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和各種人力資源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均須得到企業高層的認可,因而,作為具體政策制定者的人力資源部往往可以通過可行性分析報告、面對面溝通、會議等渠道将“産品”傳遞給高層管理人員。這也是針對該細分市場的最佳“分銷渠道”。(如圖1所示)
(2)對直線經理(同級部門經理)的營銷:直接渠道加間接渠道,對于直線經理的營銷可以選擇直接和間接兩種渠道。一方面,人力資源部門可以以宣傳、培訓、會議等方式直接将“産品”傳遞直線經理;另一方面,各種人力資源管理的“産品”在得到高層管理者的認可和支持後,可以由高層管理者自上而下地通過布置工作、任務分解等方式傳遞給直線經理。
(3)對基層員工的營銷:直接渠道加間接渠道
人力資源部門要将直線經理培訓為“産品”傳遞的主要渠道,因為他們是一般人力資源管理者,是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通過執行各項管理職能,直線經理可以将各種人力資源管理的“産品”(如績效考評指标和标準、福利制度等)傳遞給基層員工。同時人力資源部也可以通過組織各項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以及各種宣傳手段直接進行“産品”的傳遞。
4.人力資源管理的“促銷策略”
“促銷”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是利用各種溝通方式和手段,宣傳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政策和各種計劃、增進員工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理解和認同。
對習慣于看銷售額、利潤、利潤率、增長率等經營指标的高層管理人員而言,如何使其認識到人力資源管理各項“産品”的價值,是向其“促銷産品”的關鍵。基于此人力資源部門可以通過建立各項經營指标與關鍵人力資源狀态指标之間的關系,向高層管理人員提供有力的證據以說明各項人力資源計劃為企業帶來的收益。例如要說明某項留人措施的作用可以将員工流失率與人力成本兩種指标結合起來以分析人力資源管理在”留人”上為企業帶來的增值。首先,可以計算某些關鍵崗位本年度與上年度的員工流失率與流失人數,然後計算出相應崗位的人力成本平均值(包括招募成本、安置成本、使用成本、培養成本、機會成本等)。關鍵崗位員工的流失率越低,企業的人力資本損失就越少。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就是人力資源部門為企業實現的人力資本的保值增值。
對于直線經理而言基于其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活動具體承擔者的角色,提高其對人力資源的管理能力,是“産品促銷”的重點。因為隻有當直線經理充分認識并完全掌握了各種人力資源管理工具和方法之後,才能夠真正具備人力資源管理的執行能力。人力資源部門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對直線經理進行全面培訓,使其了解各種人力資源管理工具(如績效考評方法溝通技術等)的使用方法、适用情景、操作流程等方面,從而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它們。
對于普通員工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夠盡可能多地獲得有關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各種信息。因此,對基層員工的“産品促銷”,除了由直線經理在執行管理職能時進行以外,人力資源部門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進行宣傳,從而盡可能地讓員工共享更多的信息,以增進員工與直線經理之間、員工與人力資源部門之間的信任度。例如及時公示企業内部的職位空缺信息;與員工有關的各種培訓項目能夠按時實施,并能保證實施質量,對薪酬福利制度予以詳細而明确地解釋;開辟多種溝通渠道使員工能夠随時與人力資源部進行溝通等。
綜上所述,如果沒有全體員工的參與,人力資源管理無異于紙上談兵。因此,人力資源部門要認真分析企業内部各級人員對人力資源管理的需求和預期,并不斷提升自身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産品與服務,進而推動企業全面人力資源管理的實現。
案例二:基于營銷4Ps組合的納稅籌劃研究
A公司是一家主營産品m的工業企業,擁有自己的配送中心與渠道,多年來業績良好。産品m有兩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完成後單位生産成本300元,單位期間費用20元,第二道工序完成後單位生産成本500元,單位期間費用40元,均在A公司本部完成。A公司為一般納稅人,适用所得稅率33%。本年A公司銷售收入3000萬元,應納稅所得300萬元。A公司對産品m從4Ps角度出發設計以下營銷計劃。
(一)産品(product)(新産品研發)
A公司通過發掘市場潛在需求決定開發m産品的更新換代産品,預計3年可以完成。總投資額210萬元,進度平均分布,計劃每年投資70萬元。則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為300萬元,第一年應交所得稅:(300-70×50%)×33%=87.45萬元:第二年應交所得稅:300×33%=99萬元;第三年應交所得稅:300×33%=99萬元,三年合計285.45萬元。經納稅籌劃後,可以不影響研發進度的情況下,企業将研發費用按第一年60萬、第二年70萬、第三年80萬進行分配,則第一年應交所得稅:(300-60×50%)×33%=89.1萬元;第二年應交所得稅: (300-70×50%)×33%=87.45萬元;第三年應交所得稅:(300-80×50%)×33%=85.5萬元:三年合計262.3萬元,共節稅23.1萬元。(未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
(二)定價(pricing)(轉移定價)
A公司經過市場調研,發現其産品m的客戶主要在深圳地區,而且客戶希望産品m能夠按需定制,考慮到成本、競争等多方面因素,A公司将産品定價在800元。那麼A公司正常情況下每件産品應繳納所得稅額為85.8元。經納稅籌劃後,A公司在高新開發區等享受稅收優惠的地區成立一家公司C,将第二道:工序轉移到C公司(适用所得稅率15%),這樣可以在第二道工序滿足客戶訂購需求,并且A公司每件産品應繳所得稅(400-300-20)×33%=26.4元,C公司應繳 (800-400-200-20)×15%=27元,每件産品節稅32.4元。
(三)促銷(promotion)
1.銷售促進。 A企業采取購買産品返還現金的方式促銷産品m。産品單價1000元,單件成本為600元,每件返現100元,經計算應納增值稅58.11元,所得稅 84.05元,代扣個人所得稅20元,且企業利潤減少100元。經納稅籌劃後,A企業決定采用産品折扣的方式促銷,每件原價1000元的産品900元出售并同時開出銷售額為900元的支票。每件應納增值稅58.11元,所得稅99元,每件産品節稅14元。
2.廣告及宣傳費用。A企業為了提高産品m的知名度,決定在報刊及電台等媒體上刊登廣告,并且在目标顧客集中的區域進行大規模宣傳。企業計劃賬面列支廣告費55萬元(稅法允許扣除60萬),宣傳費用20萬(稅法允許扣除15萬)。宣傳費用超過限額部分共5萬元,需納稅1.65萬元。經納稅籌劃後A企業将超支的5萬元宣傳費用通過做廣告轉化為廣告費用支出,可節稅1.65萬元。
3.公共關系。A公司為了提高公司在大學生中的高科技公司形象,培養潛在用戶并吸引人才進入公司,向某非關聯高校科普基地捐款40萬元。按國家規定在年度應納稅所得額10%以内的部分,可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應納稅(40-30)×33%=3.3萬元。經納稅籌劃和調研後決定向此高校贊助研究開發新技術所發生的研究經費40萬元。按稅法規定可在當年應納稅所得中全額扣除,節稅3.3萬元。
4.收款方式。A公司本年發生業務4筆,共計4000萬元,産品全部發出。其中2筆業務共計2400萬元,貨款兩清。一筆業務600萬元,2年後一次結清;另一筆1年後付500萬元,1年半後付300萬元,餘款200萬元2年後結清。企業采取直接收款方式計提銷項稅,銷項稅額581.20萬元。經納稅籌劃後,對于未收到的2筆應收賬款,企業在貨款結算中分别采用賒銷和分期收款的結算方式,就能達到延緩納稅的目的。延遲730天繳納的稅款為116.24萬元,延遲548天繳納的稅款為43.59萬元,延遲365天繳納的稅款為72.65萬元。這就為企業節約了大量的流動資金,減少銀行利息支出近10萬元。
(四)渠道(place)
A公司決定自己分銷産品m,成立專門的配送部門。預計一年完成銷售額3000萬元,其中貨物銷售額2700萬元,運輸業務300萬元按17%增值稅征收,納稅51萬元。經納稅籌劃後,A公司将配送中心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法人企業,則300萬元的運輸業務适用于3%的營業稅率,納稅額為9萬元,節稅42 萬元。
通過上文案例分析,我們發現營銷部門對于日常的營銷活動進行納稅籌劃和不進行納稅籌劃效果差異明顯。營銷部門通過納稅籌劃,可以合理避稅,降低稅負支出,增加企業稅後利潤,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經營績效。
由于我國的稅制比較複雜,稅負支出的範圍大,企業進行納稅籌劃的空間也比較廣闊,因此通過合理的納稅籌劃,企業可以在營銷活動中大大減少稅負負擔,獲得成本上的競争優勢,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的納稅籌劃活動是一種全程性活動,貫穿于營銷活動的各個方面;同時納稅籌劃還是一項超前性和合作性的活動,需要營銷部門和财務部門的事先協商和籌劃。本文僅分析了一部分營銷活動中的納稅籌劃事項,還有一些方面并未涉及,以此作為抛磚引玉之用,在實際操作中,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際設計出更為有效的納稅籌劃方案。
案例三:4Ps營銷理論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競争力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競争力背景分析
就業工作是一項事關社會穩定大局的工程,促進高校畢業生成功就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也是推動高校健康發展的必要基礎。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并不樂觀,據國家人事部統計資料顯示: 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超過560萬,近兩年沉積的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約有480萬人,2009年需就業的大學生高達千萬人。一邊是更多的畢業生需要就業,另一邊卻是由于全球性金融海嘯導緻工作崗位減少、員工失業驟增的才市現狀。作為高校學生而言,沒有能力改變大環境的情況下,隻有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改善自身素質,提高就業能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高校學生從廣義上來講可以認為是學校、學院甚至學生本身生産的産品,基于這樣一個前提,本文借鑒市場營銷的概念與理論,從營銷的角度出發,探讨4Ps營銷理論在就業指導工作中的運用,分析如何利用4Ps營銷理論來指導高校學生就業競争力的培養工作。
二、4Ps營銷理論介紹
營銷組合理論認為市場需求或多或少地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所謂“營銷變量”或“營銷要素”的影響,1960年美國西根大學教授密傑羅姆·麥卡錫(Mc-Carthy)在《基礎營銷》一書中指出,“營銷變量”或“營銷要素”可分為4類:産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即著名的4Ps。1967年,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确認了以4Ps為核心的營銷組合方法[6],即:
産品(Product):注重開發的功能,要求産品有獨特的賣點,把産品的功能訴求放在第一位。
價格(Price):根據不同的市場定位,制定不同的價格策略,産品的定價依據是企業的品牌戰略,注重品牌的含金量。
分銷(Place):企業并不直接面對消費者,而是注重經銷商的培育和銷售網絡的建立,企業與消費者的聯系是通過分銷商來進行的。
促銷(Promotion):企業注重銷售行為的改變來刺激消費者,以短期的行為(如讓利,買一送一,營銷現場氣氛等等)促成消費的增長,吸引其他品牌的消費者或導緻提前消費來促進銷售的增長。
三、就業競争力的培養途徑
既然高校學生從廣義上來講可以認為是學校、學院甚至學生本身生産的産品,那麼可以對應4Ps理論來提出高校學生就業競争力的培養途徑[7]。
(一)提升學生自身素質、能力
對應于4Ps中的第一個P中提出的産品要有獨特的賣點,特别要注重功能訴求,在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必須将提升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畢業生的核心競争力放在工作的首位。這一獨特的競争力概括起來有3種。
1.學習能力,不單指學生專業學習的能力,而且包括學生接受新事物,适應新環境的能力,這一能力是畢業生核心競争力的基礎,隻有培養了良好的學習能力,才能順利進行實踐活動,參與科研工作;2.實踐能力,指的是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實踐活動中體現的能力,調查表明,用人單位認為相關的實際經驗比學曆更為重要,因此在具備一定學習能力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加強實踐能力,不斷地通過實踐來驗證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增加就業砝碼;3.科研能力,這是在前面兩個能力基礎之上的進一步升華,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能力的更高的舞台。參與科研工作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專業研究水平以及實際操作能力,同時學生通過科研工作,畢業後能較快地适應實際工作。
(二)清晰的就業定位
對應于4Ps中的第二個P中提出的産品價格要合理,當前就業市場供求雙方進行雙向選擇,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買方市場特征,因此在就業指導工作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培養清晰的就業定位、定價,隻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就業成功率。
1.了解市場,每年畢業生數量不是固定的,就業市場也是千變萬化,根據經濟學的原理,供大于求之時,價格會下調;供不應求之際,價格會走高。因此,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一定掌握市場情況,充分了解就業信息,這樣才不至于在求職過程中出現期望過高或過低的現象。
2.了解自我,不結合自身的實際條件,盲目地進行定位、定價,在畢業生中很普遍,隻有當畢業生的能力與素質跟用人單位的訴求相符時,交易(簽約)才有可能發生,因此,要指導學生認清自我,了解自身,清晰定位。
(三)完善的就業渠道
4Ps理論認為銷售平台與渠道對産品銷售來講具有戰略意義,構建良好的銷售平台與渠道會大大促進交易的産生。對于就業而言,供求雙方的交流平台以及就業信息渠道至關重要。
1.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供求方交流平台,采取傳統形式與現代信息科技技術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專場招聘會、小型見面會、就業QQ群、bbs虛拟人才市場等方式組成的平台,通過這一平台,畢業生與用人單位能方便、快捷、全面地了解對方的各種信息,提高畢業生應聘成功率。
2.培育完善的就業信息渠道,引導學生搭建以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學院就業指導辦公室、專場招聘會為主,以親朋師長、網絡、實習為輔的就業信息來源渠道,以強大的信息網絡來解決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幫助畢業生更容易獲取就業信息。
(四)做好就業促銷
從4Ps中對促銷的定義可以得到啟示:就業過程也需要促銷,才能更好地使畢業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就業過程的促銷包括學生自身的促銷,學校學院的促銷。
1.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要有營銷意識,懂得“自我促銷”。自薦信及簡曆是畢業生的廣告,良好的廣告将推動用人單位做出選擇,促成交易,作為就業指導工作者,要讓學生清楚,在求職信和簡曆的書寫過程中一定要簡明扼要,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從滿足用人單位職位訴求的角度出發進行介紹自身情況,充分展現自我,這樣才能達到好的促銷效果。
2.除了培養學生自身的促銷意識之外,學校、學院負責就業的辦公室也要把促銷的理念融入到工作中。通過宣傳、廣告以及其他各種活動提升學校、學院的知名度,樹立品牌形象;利用各種各樣的機會和形式介紹、推銷畢業生。
營銷隻是錦上添花,就業講究的是實力,關鍵要靠大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注意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能,拓展自身各種能力,切實提高就業競争力,根據80/20法則, 80%的機會掌握在20%的人手裡,80%的人将追逐剩下的20%機會,因此,作為就業指導工作者,我們的目标應是教育、引導學生努力成為20%的精英,這樣我們的大學生才能在就業求職過程中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這也是就業指導工作的最終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