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天色暮沉,北風嗚咽,東京汴梁城内,枯枝殘雪被吹得七零八落,偶有黑鴉劃破東華門内的一片寂靜。南亭橋往宣德門的雪已被踩得不成模樣。
宮門之外卻是另一番景象。玉律園一帶高牆門頭依舊彩燈高懸,爆竹碎屑散落街頭,蓬頭稚子在積雪裡尋找着零落鞭炮,大人們相互道賀,看來又是一年尋常。
延禧宮位于宮城之北,一大早,符太後便由此匆匆南入宮城,進門入殿。七歲的後周恭帝柴宗訓早已落座,靜待母後臨政。
宰相範質禀報:“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邊境危急”。
符太後茫然不知所措:“宰相有何對策?”
範質回複:“唯有趙點檢能解急”,太後聽罷立刻派人去請。不料趙匡胤卻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戰。範質隻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正月初三,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城,前腳剛走,京城謠言四起:“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滿朝文武亂成一團。太後少帝束手無策。
趙匡胤帶大軍夜宿陳橋驿,此處距開封東北二十公裡,當晚,一群将士闖入趙匡胤營帳中,把事先備好的龍袍披在趙身上,擁其為帝。待一行人在陳橋安排就緒後,派人與開封守城的石守信、王審琦聯系。
正月初四,大軍謀反的消息已傳入京城,文武百官一片嘩然。符太後更是六神無主,轉而抱着柴宗訓聲淚俱下,哀求朝中大臣出對策,但此時已無救命稻草。
範質、陶谷為了明哲保身,不待孤兒寡母反應過來,便拿出禅代诏書,道迎新君。為穩定政權,趙匡胤僅将柴宗訓降為鄭王,太後無礙。這就是“陳橋兵變”。
後周滅北宋起。
轉眼過去167年,大宋此時已是積貧積弱,邁入末路了。
1127年四月初一金軍來襲,北宋軍隊無力抵抗,金軍攻入汴梁,宋徽、欽二帝和後妃、皇子、宗室、貴戚等3000多人被俘虜。這就是曆史上的“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宋徽宗第九子趙構逃到了揚州,後來又在臨安建立了南宋,是為宋高宗。南宋偏安東南40年。
1234年,蒙古完成了滅金的戰争,此時宋金之争已變成了宋元對峙。1267年,忽必烈采納了原南宋降将劉整的建議:擱置川蜀,先攻襄樊。随即命蒙古軍都阿術、漢軍劉整為帥,發動對南宋的戰争。
1273年,襄樊二城被攻下,蒙古寬待投降的南宋将士,并将其編入滅宋的大軍中。
1274年9月,蒙古總帥伯顔帥蒙、漢軍隊,自襄陽分三路南下,水陸并進,不出一月,就兵臨長江北岸。同年,蒙古大軍南渡長江攻下鄂州,南宋朝廷一片嘩然。
1275年,宋度宗去世,四歲的皇子趙顯即位,祖母謝太後臨朝。南宋大權掌握在賈似道手中。
1275年2月28日,宋元丁家洲戰役打響,南宋方面軍隊總數13萬、2500艘戰艦,蒙古方面水陸共20萬大軍、火炮若幹。蒙古方面先用沿岸火炮炮轟宋軍,宋軍死傷慘重全線潰退,元軍乘勝追擊,丁家洲一戰,南宋再無回天之力。滿朝文武紛紛辭職。
謝太後面對宋軍大潰敗憤怒不已,貼榜在朝堂之上:
“我國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與嗣君遭家多難,爾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時艱,内則畔官離次,外則委印棄城,避難偷生,尚何人為?亦何以見先帝于地下乎?”
1276年正月,新年剛過,蒙古伯顔大軍包圍臨安城,宋恭宗趙顯和謝太後奉上傳國玉玺和降表,降表情辭哀婉可憐,令人不忍卒讀。南宋亡國。
1276年3月12日,末代皇帝趙顯和全太後,伴随從、臣屬上千人被強制遷往上都,臨安城百姓跪拜道路,哭聲一片,有詩雲:
東南半壁日昏昏,萬騎臨軒趣幼君。
三十六宮随辇去,不堪回首望吳雲。
元代亦有一首《北客詩》雲:
當日陳橋驿裡時,欺他孤兒與寡母。
誰知三百餘年後,孤兒寡母亦被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