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印章(附圖鑒1),田黃嗎非田黃嗎?鑒真辨仿、莫衷一是。畢竟是瘋狂的石頭,保持高度謹慎就對了,切不可見石認田。是田非田?在不具備高端設備紅外光譜辨别的條件下,即可以傳統識别法步步鑒别。
首先是材料的鑒别:
可以采取假冒排除法。目前田黃的假仿不外乎三大類,一類是化學合成,一類是人工着色,一類是拼接。
(一)用樹脂加石粉人工化學合成的仿品有其緻命的弱點,鑒别方法有六:
一可以用刀削,人造(化學合成)品削下來呈片狀,手指捏不碎(晶體塊狀),真田黃則削下來呈天然的粉狀。
本件:在不影響觀感的印函面蓋、底蓋的背面各劃兩刀,劃出天然白色粉末,眼視狀如卷雲、手撚細如面粉(附圖鑒2-①、2-②):
二是從外觀上看,人工合成品呆滞一色無變化如塑料或玻璃,30倍或者更高倍放大可見到氣泡;天然田黃石則色澤溫潤色變自然。
本件:函蓋見色澤溫潤呈橘黃色的自然色變(附圖鑒3-①)、函底呈橘紅色的自然色變(附圖鑒3-②)、印九枚多呈橘紅色(附圖鑒3-③)不同塊體之間色變明顯:
三是人造品沒有天然逼真的紅格、蘿蔔絲紋,特别是姿态各異變化多端的紅筋人工無法造出來。
本件:不同部位呈現變化的蘿蔔紋(附圖鑒4-①)及亮麗的紅筋(附圖鑒4-②、③):
四是人造石呆滞死氣(整體一色,或者死色不活,或者着色妖豔過度,或者有人為色變而過度不自然);而真田黃則色變層次豐富過渡自然,部分天然田黃還帶有由無數細小漿汁泡緊密結合而成的無數的“金籽”,“金籽”由黃至金黃至微紅的明顯的層次變化,由裡而外透射出特别迷人的油性寶光,散發媚人的珠光寶氣,金黃紅潤的富貴逼人。
本件:印函兩側的“金籽”(附圖鑒5):
五是人造石石理至“純”,“完美”無瑕,而一般天然田黃都會留有疵點(亦有難得一見的凍透無瑕疵的頂級田黃,但無瑕之田在氣色上靈動“活”透)。
本件:印章表裡現不規則(分布不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黑點,又稱黑芝麻或者黑針(附圖鑒6):
六是人造石的手感溫而輕,而天然石頭則涼而重。此印手感涼而重,這點就沒有辦法貼圖呈現了。
(二)采用人工着色的仿品也有其緻命的弱點,鑒别方法有三:
一可以在石頭上面抹點油,浸潤後用白色的紙巾或者軟布檫拭,人工仿品的會掉色(做假浮色)。
本件:經油護時反複擦拭,隻餘油漬、印泥紅,石色無絲毫褪變(附圖鑒7):
二是人工着色的刀刻後會留下難以彌補的色缺色空,真田黃則用手把玩些許就可以恢複原色。
本件:刻痕稍有摩摸後其色即恢複如初(附圖鑒8-①、②):
三是人工着色呆滞死氣沉沉,而真田黃光照色泛紅黃、光暈貴氣如虹。
本件:泛光紅黃寶氣燦爛(附圖鑒9-①、②、③):
(三)拼接類田黃的鑒别
一是用小田黃拼接的大田黃多為較大的擺件類田黃,小件或者印章類本來單件體量小,無需拼接。
本件:印函雖然體量稍大,為規範正方體,無法對接無法拼接;印章小塊無需拼接。
二是拼接田黃其拼接縫多隐藏在随形裂隙處,或者做成仿“紅格”亂真。雖然高科技拼接工藝使拼接縫難以辨别,但由于天然田黃都有自然色變,幾乎難以找到兩塊田黃的色變能夠對接得“天衣無縫”,所以凡遇色變的天然中斷或者沿“紅格”線兩側的色差突變,都可以鑒别出拼接痕迹。
三是天然田黃多為卵形,如遇個大而形異的田黃擺件,特别留心觀察擺件底部是否見明顯接縫痕。
其次是制作的鑒别:
一者,此印邊款為晚清黟山鼻祖黃牧甫大師制作,落款的風格也神同(附圖鑒10)。但在已經出版的《黃牧甫印存》中沒有找到這套閑印的影迹。當然,現在存世未見著錄者的亦不在少數(見《黃士陵粵中交遊考》),此印續待查考。
特請教于專攻制印且鐘情收藏的老師,認為此印雖無譜系出自黃牧甫大師之手,但起碼“一刀筆”的制印功夫已然非同一般(《黟山黃士陵年表》:“一刀成一筆,古所謂單刀法也”)。印函底款“石工珍藏”,這與推崇黟山派并師承黃牧甫的收藏家壽石工大師有什麼淵源嗎?亦有待進一步考證。
二者,外部觀察,每枚印欽印位置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磨損,棱角變圓(附圖鑒11),說明曆時匪淺。
附記:得到這函印已經很有一些年頭了,那還是遠未想到居然石頭也瘋狂的年代,偶見“黃牧甫”制印,品相甚佳而心生喜歡,特别是為“山水中人”“久居林下”的閑逸,“問年”則“臨水”“卧石”“枕流”,“醉月”而“登山”“雲外”超然世外的意境而陶醉,就為情趣而傾囊以求志在必得(當時隻知一組石頭而已)。研摩了一段時間後就興味索然丢在書櫃櫥旮旯九霄雲外了。近年藏界玩印,不經意間又拿起這套印,沒成想卻是一函田黃……,真乃無心插柳也。惜者不識寶石、不懂藏玩之初,為求美觀幹淨而多次用牙刷水洗,曆經彌久的包漿狀貌失卻許多,甚惜甚惜。
2016流年丙申元旦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