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俊偉 長安宣
2020年,東莞市長安鎮GDP首破800億元。在東莞32個鎮街中,這是GDP率先破800億元的鎮街。2021年,長安鎮拿出一份出色的答卷:GDP880.7億元!在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名中,長安位居第七。
今後五年長安進入戰略機遇期
長安鎮位于東莞市南端,區域面積79.69平方公裡,常住人口80.73萬。
東莞陸地面積約2460平方公裡。2021年,東莞GDP10855.35億元。由此可見,長安鎮以占全市面積的3.2%,創下占全市GDP的8.1%。
在經濟領域,長安鎮一直成為東莞發展的驕傲。新的發展階段,長安該怎麼走?“今後五年是長安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是至為關鍵的動力變革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黃金期。”今年年初,東莞市第十五次黨代會上,長安鎮黨委書記葉孔新表示,接下來,長安鎮重點實施“五大工程”,努力打造灣區智能制造中心、創新人才高地、産城融合典範、和諧善治标杆、生态魅力之城。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通過高品位推進“綠道之城”規劃建設,長安舉全鎮之力推進污染治理、生态保護、環境提升工作,緻力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态格局。為此,長安正在下一盤大棋。
接下來,長安圍繞“五大工程”進行,這是長安鎮發展的總綱,具體包括:
一是實施黨建引領工程,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堅持将黨的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同謀劃、同部署,鞏固黨總攬全局領導力執行力。
二是實施創新智造工程,持續深化創新驅動,狠抓産業鍊和創新鍊布局,不斷優化服務鍊建設,促進“三鍊”精準銜接、深度融合,建設具有競争力和影響力的灣區智能制造中心,着力推動産業現代化高端化。
三是實施城市品質工程,立足灣區幾何中心區位優勢,全面提升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加快融入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增強綜合環境承載力吸引力。
四是實施民生福祉工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推進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全周期、全天候、全覆蓋,提升公共服務普惠度保障度。
五是實施社會治理工程,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現代化水平,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升人民群衆安全感參與感。
探索發展和生态共赢新路徑
更高層次的産業發展,需要更高層次人才引進。但更高層次人才引進,需要更高品質城市環境。以環境美化和生态提升來成就高質量發展,這是繞不過的坎。為此,以水污染治理為抓手,長安鎮努力踐行“兩山”理念,實現生态、産業、城市的共同轉型,努力探索一條發展和生态共赢的發展新路徑。
茅洲河的治理,可以說是長安鎮把昔日的“生态欠賬”變成“綠色發展”的新起點。
2019年2月,長安鎮茅洲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堅戰誓師大會舉行。通過精準治污、系統治污、科學治污……各方努力後,茅洲河從昔日令人“掩鼻而過、背水而居、閉窗而眠”到如今“水清岸綠、魚翔淺底、鷗鹭齊飛”的生态河。茅洲河變回了工業發展前夕的清澈模樣。“回到當初!”這一重大轉變背後是當地施政者以行動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來的成效。
據了解,長安鎮以水污染治理為突破口,落實大兵團作戰、大力度治污、大範圍清淤、大跨度補水、高品位造景“四大一高”措施,新建管網約110公裡,完成4.2萬棟排水建築主體的雨污分流複核工程,霄邊排渠、東引河等7條河湧清淤23.66萬立方米,長青渠、人民湧等4條黑臭水體整改達标,茅洲河沿岸9個主題景觀公園基本完工,茅洲河共和村國考斷面水質穩定達标V類水,獲得廣東省生态環境廳通報表揚,對全省打好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積極貢獻。
伴随着茅洲河流域水質提升,長安鎮開始享受到生态助力地方高質量發展的紅利:茅洲河生态經濟長廊呼之欲出,“綠道之城”建設更是把治水與治産、治城進一步融合,為推動全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厚植基礎。
據長安鎮政府介紹,伴随着茅洲河流域環境改善,臨河區域闆塊發展迅猛,一批高新科技産業和上市企業相繼入駐,茅洲河岸開始成為長安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長安“綠道之城”建設是繼“治水”之後又一重大工程,既滿足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向往追求,也滿足長安鎮高質量發展的城市品質和環境要求。
2020年6月,長安正式啟動“綠道之城”規劃建設部署,圍繞“撥草現珠,串珠成鍊,多鍊成環,環環相扣,扣扣相通,通山達海”的理念,打造集山海河湖林田于一身的長安“綠道之城”。
綠道有機串聯“山水林田湖海”生态要素
要立足現狀和基礎進行科學而精準謀劃。長安鎮地理位置優勢,北靠蓮花山、南朝獅子洋、東依茅洲河、西臨磨碟河,擁有蓮花湖、五點梅水庫等大小8座天然或人工湖庫水體,具備生态文明“山水林田湖河”的基本元素。
為此,長安鎮通過實施“綠道之城”規劃建設,依托現有山水資源進行整合提升、分步實施,将原來松散的各個“點”“線”“面”生态元素有機串聯起來,達到“撥開禾草現珍珠、串珠成鍊、環環相扣”的山水生态建設效果。
目前,長安鎮正全力打造集健康運動、休閑娛樂、觀景休憩、文化展示、生态宜居于一體的魅力品質之城。
據了解,長安鎮将始終堅持以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努力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生活方式,構建“山水林田湖海”生态要素互融互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文明新格局。
破局也從“四大工程”建設入手,以此完善長安鎮的“一環六水八廊多節點”的構建。 所謂“四大工程”即通山達海工程、山水環城工程、平安彩廊工程、近水親園工程,通山達海工程,以山水為脈絡,打通北部蓮花山與南端獅子洋之間的聯系;山水環城工程,串聯北部蓮花山、西側磨碟河、南部海洋生态公園和東部茅洲河,構築一條環繞長安的生态山水之環;平安彩廊工程,依托快速路、國省道和主要道路,打造獨具特色與快慢結合的交通風景道;近水親園工程,充分活化利用現有綠地闆塊,以營水景、築公園、造節點的方式,使全鎮處處是公園、點點是風光。
長安鎮政府介紹,按照成熟一段、整合實施一段、完善配套一段的方式,長安“綠道之城”分近、中、遠期實施建設,預計建成超150公裡綠道。通過綠道有機串聯“山水林田湖海”的生态要素,接通蓮花山東麓濱湖景觀、上角銅鼓山與廈邊蛇山公園、茅洲河九大主題公園、門戶節點等生态景觀,實現“300米見綠、500米到園、800米共享山水”的目标,成為對接松山湖至濱海灣綠道的重要連接段和高品質景觀段,與濱海灣“一廊三綠心”構成生态大綠環。這樣,長安鎮正在做的不僅是美化和提升自我,也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中,聯通内外。
目前長安“綠道之城”建設已串聯62.3公裡綠道,其中東部共完成16.68公裡綠道,串連起南部濱海灣海洋生态公園和北部湧頭湧溪古廟;北部共完成29公裡綠道,将蓮花山、蓮花湖、山水田園連成一體;西部上角銅鼓山和廈邊蛇山的綠道4.38公裡。此外,也已完成社區内部綠道5.7公裡。
此外,年内将計劃完成綠道兩大接駁。
第一接駁段總長度約27.3公裡。其中,包括4月份完成蓮花湖綠道棧橋,12月完成大浦塔山綠道。屆時,将串聯起蓮花山郊野公園(蓮花古寺)、東麓濱湖公園、棧橋、蓮花湖綠道C段、蓮花湖綠道、蓮花水庫壩、大浦塔山、蓮峰北路、蓮花山莊、蓮花山郊野公園(蓮花古寺),這樣就形成了長安北部的山水遊玩生态圈綠道閉環。
第二接駁段總長約26公裡,計劃今年12月推動完成豬公山生态公園綠道,打通“北部蓮花山——南部茅洲河”的山水景觀廊。
通過此綠道路線可聯動遊玩“蓮花山郊野公園(蓮花古寺)、東麓濱湖公園、棧橋、蓮花湖綠道C段、荷塘月色、P2省道(霄邊段)登山徑、豬公山生态公園、山水田園、文天祥公園、湧溪古廟、358省道、茅洲河綠道。“這樣一來,截至2022年12月,全鎮有望完成綠道建設71.26公裡。”長安鎮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介紹。
長安鎮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基于現有的良好生态底色,長安“綠道之城”隻需用較少的資金投入,通過整合提升、分步實施,将原來松散的各個“點”“線”“面”生态元素有機地串聯起來,就能實現從北部蓮花山一路南下,打通串聯山水林田湖海等各類生态要素,直出交椅灣,眺望伶仃洋,實現“通山達海”的美好願景,最終在全鎮建成超過100公裡的綠道。
以治污和綠道建設為抓手,長安新發展的賽道就很值得期待。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