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頭疼寫作文,300個字好幾天也憋不出來。
憋不出來還好,偶然憋出幾行字,總會被老師用手指頭厾點着腦門訓導:"說普通話,寫規範字。你看你寫的這都是甚麼:'早晨一起床,兩眼挂滿芝麻糊',真是個錯别字大王。"
又訓:"什麼芝麻糊,那叫'眼屎'。"
母親給孩子清潔眼屎
我抽了一下鼻子說:"眼屎?那多難聽!"
老師把臉一沉:"這是普通話,怎麼難聽了!"
我問:"那咱家鄉話芝麻糊,怎麼寫?"
老師想也沒想,揮手道:"那是土話,沒有字的。"
其實,山西平定方言"芝麻糊",是上古漢語的遺存,是有本字的,書面語叫"眵",口語叫"眵目糊"。
眵,一曰"目傷眥"眵,普通話讀作chī(音吃),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目傷眥也。從目多聲。一曰瞢兜。"宋朝官修韻書《廣韻》則解釋為:"目汁凝也。"
眵,普通話讀作chī(音吃),眼屎的意思
眥,即眦(zì,音字),《說文》:"眦,目厓也。"目厓(yá,音崖),就是眼角。
目傷眥,就是"目眦傷赤",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紅眼病"。
紅眼病,是指微生物感染等因素引起的結膜組織急性炎症,主要病症是兩眼紅腫疼痛、眵多、畏光、流淚。
這個"眵",就是眼睛分泌出來的液體凝結成的淡黃色的東西,俗稱眼屎、眼糞。
眼多眵
隋朝中醫學名著《諸病源候論》卷二十八:"夫目,上液之道,腑髒有熱,氣熏于肝,沖發于目睑,使液道熱澀,滞結成眵也。"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石五·消石》:"目赤熱,多眵淚。"
當然,眼睛沒毛病的時候,早晨起床一睜眼,眼角也會有眼屎,這就是"目汁凝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要是眼屎太多了,那就是"目傷眥也",眼睛出了毛病了。
由"目傷眥" "眼多眵",引申出兩眼昏花、看不清。
眼屎
古代漢語中,"眵"是個常用常見字,在曆朝曆代的文獻典籍中俯首即是。
唐韓愈《短燈檠歌》:"夜書細字綴語言,兩目眵昏頭雪白。"
南宋陸遊《目昏有感》:"兩眦眵昏八十餘,爾來觸事覺空疏。"
元王冕《梅花·其一》:"讀書寫字兩眼眵,斷白搔堕随花飛。"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三摺:"老兒也似這般煩惱的無颠無倒,越惹你揉眵抹淚哭嚎啕。"
明瞿式耜《甲申秋八月輓仲弟起民》詩之二:"年來到眼迷眵甚,誰識吾家舊典型?"
清趙翼《初用眼鏡》詩:"年來理鉛槧,忽驚眩眵乍。"
青島老舍故居,院子裡有駱駝祥子雕塑
今天方言口語中常說的"眵目糊",見于老舍《駱駝祥子》:"他的眼睛紅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堆黃白的眵目糊。"
今普通話中已很少使用"眵"這個詞了,但是山西平定方言則在口語中頻繁使用。小時候在作文中将"眵目糊"寫做"芝麻糊",是因為"眵目"的"目"在晉方言中讀入聲,讀音比較接近"麻",又不知本字該如何寫,就用了個同音詞來替代。
眵,一曰"瞢兜"據《說文》,"眵"字還有一個意思為"瞢兜"。
瞢兜,這個詞實在太生僻了,簡直讓人一臉懵逼。
古籍《說文解字》
懵逼對了!你要是能理解"懵逼"這個詞,也就知道"瞢兜"是什麼意思了。
瞢,普通話讀作méng(音蒙),《說文》:"瞢,目不明也。"宋朝官修韻書《集韻·登韻》:"瞢,彌登切。目不明也,或作矒。"
"瞢"字是個非常古老的漢字,早在先秦典籍中就頻頻出現。
《山海經·中山經》:"甘棗之山有草焉,名曰萚,可以已瞢。"這裡的"已",作"治好"講,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甘棗山上有一種草,叫萚(tuò,音唾),可以用它來醫治眼睛看不清的毛病。
古老的漢字
瞢,由眼昏看不清引申為昏昧、糊塗、無知。
唐孟郊《寄張籍》:"傾敗生所競,保全歸矒矒。"
元劉壎《隐居通議·理學一》:"兒童初學,蒙昧未開,故瞢然無知。"
"兜"的本義為"兜鍪",指古代作戰時戴的頭盔 。《說文》:"兜,兜鍪,铠也。"《廣雅·釋器》:"兜者,擁蔽之名。"
擁蔽,就是遮掩的意思,《禮記·内則》:"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
古代頭盔
兜鍪,即頭盔,扣在頭上,就是把腦袋"擁蔽"了。
在"擁蔽"的基礎上,兜鍪又引申為"迷惑、糊塗"。
《國語·晉語六》:"在列者獻詩使勿兜。"東漢韋昭注:"兜,惑也。"
"目不明"叫"瞢",加個豎心旁即為"懵",專指内心活動,就是"想不明白"的意思。
"懵"又向後延伸音節,形成了"懵懂",指頭腦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
明末馮夢龍《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我杜子安聰明一世,懵懂片時。"
揉眼睛的小寶寶
今天有個十分粗俗的詞語,叫"懵逼",指傻眼愣住,跟"懵懂" "瞢兜"意思差不多,它們之間應該是同源的。今天口語中的“懵逼”,是因為它與"懵懂" "瞢兜"讀音相近,人們不知本字該如何寫而誤為之。
綜上,"瞢兜"乃同義并列複合詞,這兩個字都是混沌、糊塗義,與"眼眵"的引申義差不多,所以南唐徐锴《說文系傳》解釋說:"瞢兜,目汁凝也。"
方言土語最鄉愁"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随着城市化的發展、大量村莊的逐漸消失和普通話的全國普及,很多人已經不再講自己的家鄉話了,感覺土、俗、好笑。有些人雖然說方言,但說得不地道,早已沒有"土味"。
故鄉
方言是一種情懷,承載着鄉愁與鄉土的記憶;方言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保留着相當多的古音古字;方言中的俚語、俗語和獨特表達方式,是地方特色文化的載體,承載着各種各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形式。
留住方言,就是留住文化與曆史。
沒錯!講好普通話,交流更便捷。在今天這個現代公民社會的環境中,推廣普通話是非常必要的,它不僅可以方便溝通交流,而且還能助人走向遠方。
鄉音
但是,普通話隻是一種交際語言,它不會像鄉音那樣,能夠給我們帶來太多的情感共鳴。方言才是我們的母語,它記錄了我們從哪裡來,還有我們那些不足為人道的喜怒哀樂。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你說方言的時候,它裡面有一種共同的聲音帶給我們共鳴,有大家用共同的詞所理解的詞義限定的共同範圍和規則,有方言特點引起的獨特的文化感受,這種區别于普通話的腔調,在鄉人聽來,就是最美妙的聲音。
家鄉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鄉音,既是萦繞在人們心間那一抹揮之不去的鄉愁,更是破譯地域文化基因的獨特密碼,是我們溝通情感、傳承文化的紐帶,也是歸鄉遊子認祖尋根的名片,不論你走得多遠,不論你身在何處,隻要順着方言的手指,你就能夠尋找到回家的路。(張文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