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關乎民族發展的大計,傳統高考在文、理分科等方面不足,讓新高考模式的到來,顯得更加有必要性。
不過,“新高考模式”說起來容易理解起來卻比較難,很多學生和家長們好不容易從選科的“迷霧”中走出來,賦分制又讓學生和家長們再一次陷入“蒙圈”狀态。
“新高考”模式所帶來的,不隻是學科組合方式的改變
新高考模式落地以後,帶來最大的變化就是學科的排列組合。
在以往的高中階段,學生們會被分為文科班和理科班,假如是理科生,那麼文科課程的學習就隻是“蜻蜓點水”,長此以往,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更像是“偏才”,這似乎不太符合培養學生多元化發展的初衷。
而在新高考模式實行後,在選科方面大多數都采用“3 1 2”的模式,三大主科是每位同學都必須要修的,另外的學科可以進行組合。
學生們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和特長來選擇科目,例如有的學生對物理感興趣,同時也特别喜歡地理,那麼就可以選擇物理+地理的模式。
這樣一來,學生們在選擇科目的時候就不會被“文科還是理科”卡的那麼“死”,自主性更大會帶來非常積極的作用,給學生更大的空間去學習自己喜歡的科目,學生未來的發展也會更加順利。
可見,選科組合是新高考改革的“重頭戲”,當然改革不僅僅于此,判分時的賦分制度也是一項備受關注的内容。
新高考中的“賦分制度”是什麼意思?
“賦分制”存在的意義,其實是為了彌補自由選擇科目帶來的不足。
賦分制會根據學生的科目、成績排名區間進行不同檔位的賦分,簡單理解就是比如選擇了曆史的考生有10000人,某位同學考了第5000名;另一位同學選擇物理,物理共有50000人參加考試,這位同學考了25000名。
雖然這兩位同學從名次上看确實有差别,但經過賦分後大家的成績其實是相同的,所以也會出現明明考了55分最後賦分成82分的情況。
在筆者看來,賦分制是為了照顧到更多的中等生,尖子生的分數在賦分前後的差距不會太大,而大部分中等生都需要更公平的機制來進行篩選。
有的學生可能賦分後分數變低,有的學生可能分數會升高,但賦分是更相對公平的一種形式。
為什麼要追求這種判分方式?它對考生會有哪些影響呢?複雜的賦分機制讓生和家長們仍感到心煩意料,這種制度真的有必要嗎?究竟會為廣大考生帶來什麼呢?
不少網友認為,賦分制就是在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增加學生及家長選科和報考的難度,增添了高考選科及報考的不确定性和運氣成分。還有的家長認為,直接把重要科目的卷面分提高不就好了?
其實在新高考推出之前,有關學者已經進行了詳細而全面的調研和分析,雖說賦分制無法照顧到所有學生的,但依舊可以涵蓋大部分學生,所以家長要了解這背後的意義,再按照制度來進行操作即可。
對于考生們來說,如果你是學霸中的學霸,就不需要太過擔心,賦分制不會對你的成績有很大的影響;而對于學霸中的後等生和大多數中等生來說,賦分制卻很有可能對成績造成較強的波動,因此建議這部分同學并查閱當地的賦分機制,做好相應準備。
面對高考的種種調整,學生也要做好準備◆選科方面的準備
首先,在選科方面就要科學選科,不要看到大多數同學選什麼科目,自己就選什麼科目,但也不要全憑感覺和愛好進行選科。
還是要結合未來的就業方向和題目難易度等方面綜合考慮;另外,盡量避開一些學霸容易紮堆的組合,以免變成“陪跑者”。
◆提升自己硬實力的準備
另外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這才是同學們能在變化中站得住腳的方法。
在高中三年階段抱着全力以赴的心态,面對結果不給自己留下遺憾,這才是邁向成年人行列應有的勇氣。
筆者有話說
賦分制做不到絕對公平但可以做到相對公平,還未選科的同學們,要在選科階段就做好科學的選擇,而已經選科的同學們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績才是第一任務。
無論高考的模式如何變化,優秀的學生總是充滿競争力,所以不必要為賦分的機制擔心,專注當下,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賦分制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