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立春,
但是天氣好像還沒有反應過來,
近幾天的降溫更是讓胖科忍不住發問:
春天到底在哪裡?
秋褲、暖氣、暖寶寶……
這些過冬神器持續上崗,
人類為了順利過冬可謂是煞費苦心。
但是,
沒有這些外部支撐的動物們
又是如何抵禦寒冷的呢?
今天胖科就帶大家看看動物們“妙招”有哪些!
1
冬眠就是睡覺嗎?
提到動物們的過冬方式,大家最熟悉的一定是“冬眠”,但是冬眠到底是什麼?真的就是簡單的“眼睛一閉一睜,春暖花開”嗎?
在這裡胖科需要糾正一個說法,那就是冬眠≠睡覺。與普通睡眠相比,“冬眠”狀态下動物們會改變其新陳代謝,将其降低到最小範圍以節省能量,還會改變其體溫,降低心律與呼吸,這樣的變化可以使動物在氣候嚴酷或者食物短缺的空間中存活更長的時間。
并且,動物冬眠既不會被凍死,也不會被餓死,這是因為這些冬眠的動物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體内已經具備了特殊的蛋白質,如冰晶核蛋白、抗凍蛋白等,可以控制細胞外冰晶的形成。另一個原因是,這些動物冬眠時,體溫下降,新陳代謝減慢,呼吸遲緩,心髒跳動變慢,能量消耗極小,隻靠體内儲存的營養便足以維持生命。
對于蛙、蛇等變溫動物來說,它們的“冬眠”其實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上文提到的“睡覺”,另一種是耐受凍結。耐受凍結是指少數動物能夠耐受一定程度的身體凍結,而避免凍害的現象。這些動物的身體結冰時,冰晶在細胞外形成,從而避免了冰晶對細胞膜的損傷。
哺乳動物的冬眠要比變溫動物複雜一些,它們不僅有入眠前的準備工作,并且在整個冬眠的期間也是處于一種醒醒睡睡的狀态。哺乳動物入眠前的準備工作我們大緻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食物在巢穴中的囤積,另一種是食物在身體中的囤積。
花鼠、倉鼠等都屬于第一種情況,它們會在冬眠前收集和儲存大量的食物在自己的巢穴中;而旱濑、睡鼠、刺猬和棕熊等都是采用第二種方式,即提前會吃下大量的食物,然後将食物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
除此之外,動物們進入冬眠的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蛇在環境溫度低于13℃左右時就會進入冬眠狀态了,而青蛙在環境溫度低于8℃左右時才會進入冬眠,并且,同一種動物的不同品種,冬眠的要求也是相差勝遠,因此,在研究動物冬眠條件時,也需要分門别類,做針對性的觀察和解讀。
另外,不同動物的冬眠時長也存在不小的差異,胖科先出道題來考考大家吧:
世界上冬眠時間最長的動物是什麼?
答案:睡鼠
沒錯,就是它。在一年的時間裡,它大概有9個月的時間都在睡覺,從深秋到冬季均處于冬眠狀态,“世界上冬眠時間最長的動物”這個頭銜,它可真是當之無愧!
說完了冬眠,那麼勢必還有一個大群體的過冬方式也需要關注,那就是“遷徙”。
2
走最遠的路,找最溫暖的冬
要說“遷徙”的最佳代言人,一定不會少了鳥類,生活中常見的家燕、大雁等都屬于遷徙過冬的鳥類。胖科就從鳥類遷徙出發,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過冬方式吧。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是候鳥?
候鳥指的是一種随季節不同周期性進行遷徙的鳥類。很多鳥類具有沿經緯度季節遷徙的特性,夏末初秋的時候這些鳥類就會從繁殖地動身前往緯度較低的熱帶地區過冬,等來年春天的時候再由渡冬地返回到繁殖地。
候鳥分為夏候鳥和冬候鳥兩種。夏候鳥是指在春夏季飛到某一地區築巢安家、繁育後代,等幼鳥長大時,正好是深秋,它們又飛到較暖和的地方越冬,至來年春天再飛回此地繁殖,對該地來說,這些鳥就是夏候鳥。如家燕夏季遍布我國北方城市,冬季在海南島等地過冬,對于我國北方城市來說,家燕就屬于夏候鳥。
冬候鳥指冬季在某一地區過冬,次年春季飛往較暖和的繁殖,幼鳥長大後,正值深秋,又飛臨原地區過冬,對該地區而言,這類鳥稱冬候鳥。如天鵝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即為冬候鳥。
可以看出,是冬候鳥還是夏候鳥與觀測點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同一種候鳥在不同的觀察點,可能被歸為不同的類别。
3
身邊的動物過冬有妙招
說完了冬眠、遷徙這些,咱們再回過頭來看看身邊的這些既不冬眠,又不遷徙的貓貓狗狗是怎麼過冬的呢?他們的妙招就是“換毛”,通過換上更加厚實的毛發是動物們應對冬季寒冷的有效措施。
當然,擁有專屬鏟屎官的各位貓貓狗狗們自然不用為過冬而費心因為它們的主人肯定會提前為它們準備好過冬的設備。但是在外面需要自力更生的小動物們就要提前做好過冬準備了,包括換毛、儲存脂肪等從自身出發的措施,也有尋找相對暖和的場所作為過冬地點的外部措施,在嚴寒的冬季,他們都為能夠活着而努力。
動物們的過冬方式,胖科就先說到這裡啦!大家還知道哪些奇特的動物過冬方式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哦~
創作團隊:中國科學技術館
審核專家:冉浩 知名科普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