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崔颢在哪題的詩?黃鶴樓唐·崔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黃鶴樓崔颢在哪題的詩?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黃鶴樓崔颢在哪題的詩
黃鶴樓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迹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裡。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曆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曆代寫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
《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于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詩從樓的命名之由來着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複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餘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缤紛的繪畫美。詩中有畫,曆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标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隐含着此樓枕山臨江,峥嵘缥缈之形勢。颔聯在感歎“黃鶴一去不複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雲缭繞的壯觀。頸聯遊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徘徊低吟,間接呈現出黃鶴樓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雲、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缤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于繪畫美。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随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滞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詩人未必是有意在寫拗律,但他跟後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别調的情況也不同,是知之而不顧,在這裡,崔颢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複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地”,“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曆曆”、“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铿锵,清朗和諧,富于音樂美。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歎為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唐詩三百首》是後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颢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可見對此詩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颢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李白寫的有關黃鶴樓的詩,一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另一首為《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雖都與黃鶴樓有關,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寫景。同時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鹦鹉名。鹦鹉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鳳凰台》詩亦如此,都有明顯仿崔詩格調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兩句非李白之言,承認崔詩絕好,對于李白來說還是可以認定的。《滄浪詩話》(嚴羽)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颢《黃鶴樓》為第一。”雖然有争議,如胡應麟稱杜甫的《登高》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見的中肯之語。這樣一來,崔颢的《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以豐富的想象力将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蒼涼。這首詩曆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