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波一家眼鏡店出售的美瞳産品。
疫情反複,口罩成為市民的日常穿戴。對于愛美的女生來說,失去“下半張臉”的美妝陣地後,眼部成了重點打造的顔值擔當,眼妝相關的商品因此成為熱銷産品,這其中就有美瞳一份成績。
比标配“花”一點點最受歡迎
“如果日常佩戴,月抛比較合适,度數一樣的話,可以買兩種顔色換着帶。”10月31日,在海曙高鑫廣場的大光明眼鏡店,一位正在選購美瞳的女士對記者說。她告訴記者,公司近期有一場講解活動,因為需要佩戴口罩,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精神一些,同事推薦她佩戴美瞳。最後,在營業員的推薦下,她購買了一套“有些改變但不太誇張”的棕色美瞳。
在不遠處的一家博士眼鏡店裡,也有美瞳出售。工作人員表示,以前美瞳僅限于“黑環”,但近一兩年逐漸開始流行“彩環”,顔色有灰色、棕色甚至還有綠色、黃色、金色,帶上後有少許混血感。“銷量上比以前确實提升了不少,消費者基本都是20來歲的年輕人,棕色、灰色比較受歡迎,戴着有些不一樣但又不會太誇張。”這位工作人員說。
記者留意到,店裡出售的美瞳品牌集中在海昌、博士倫、強生等較知名的品牌上,價格從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即便同個品牌,不同店裡或者不同系列也有價格差,例如海昌月抛兩片裝的有售價110元的産品,也有售價68元的,總體說來比普通的隐形眼鏡要貴一些。
線上渠道成美瞳“大本營”
或許因為受衆更多是“Z世代”的年輕人,美瞳産品在線上網店和短視頻平台上更走俏。記者在幾個網購以及短視頻平台上輸入“美瞳”關鍵詞後,跳出來的産品不僅品牌更多,價格選擇餘地也更大、色彩更豐富。
更重要的是,比起線下銷售人員略顯枯燥的産品介紹,線上通過聯名款、達人演示推介等花式玩法,讓産品自己說話,而且說到了目标客群的心裡:你玩《陰陽師》嗎?“不知火”和“青行燈”同款眼眸要不要來一對?你追崇美妝大V陳彥妃的護膚美妝理念嗎?她推薦的“混血感眼”要不要試試?
“我覺得美瞳跟彩妝一樣,很适合由視頻展現而且容易讓觀衆‘種草’。最早我在小紅書裡看達人的圖片,後來又在抖音裡刷到了類似的視頻,看到戴上美瞳的效果挺能打動人的,然後自己也愛上了。”00後消費者曉鷗這幾天趁着“雙11”的優惠,囤了足夠半年使用的各式美瞳,而她對于美瞳的“種草”經曆是很多美瞳消費者共同擁有的。
美瞳消費市場潛力十足
美瞳,其實是專屬美國強生公司的具有美容效果的隐形眼鏡的注冊商标,不過在市面上“美瞳”一詞已經成為彩色隐形眼鏡這個品類的代名詞。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看起來隻是個小生意的美瞳市場,卻因為“快消”“美妝”兩大屬性的加持,從眼科器械類眼科矯治和防護器具大類中脫穎而出,不僅獲得了一衆年輕消費者的青睐,更是讓資本嗅到了香甜味。
據投資機構青山資本的統計,近5年來美瞳市場規模快速攀升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41%,2020年終端銷售額超過200億元。《天貓隐形眼鏡行業人口洞察白皮書》的數據也顯示,2021年上半年隐形眼鏡同比增速達60%,彩色隐形眼鏡同比增速達83%。疫情下,彩瞳的複購率高達30%-50%,成為時尚人士必備單品,其中95後年輕人已經成為主力消費人群,消費潛力十足。據Mob研究院預測,到2025年,中國彩瞳行業市場規模将達到500億元。
在火爆的市場前,投資者快速帶資入組。例如2021初,國産美瞳品牌Moody連續完成總值約3.8億元的融資;3月,美瞳專售電商4iNLOOK完成1億元B輪融資……
專家說法
美瞳不是雙眼皮貼,熱愛之餘莫忘消費理性
也許是美容效果比原有的矯正用途更為突出,讓很多消費者忘記了美瞳“醫療器械”的真實身份。市面上琳琅滿目且購買方便的美瞳産品也讓消費者更加注重價格和款式,而忽略了對其品質的要求。
事實上,美瞳的銷售需要嚴苛的資質,至少要具備醫療器械經營許可。國内明确規定,美瞳類産品不能請代言人,大多隻能通過頭部博主、大V或發燒友進行營銷推廣;另一方面,社交平台和電商對美瞳審核限流也很嚴格,例如抖音不允許美瞳品牌做直播,天貓不僅要商家提供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還要為消費者上保險。
盡管正規渠道要求嚴苛,但快速增長的市場難免出現魚龍混雜的情況,增加了美瞳的消費隐患。
另外,在潮流帶動下出現的不合理佩戴也讓消費者面臨健康風險。“彩色隐形眼鏡屬于三類醫療器械的,嚴格意義上來講要有三類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或者眼科醫療機構才可以驗配。因為需要添加顔色或者做夾層加顔色,所以彩色隐形眼鏡的透氧率比一般透明的隐形眼鏡低,長時間佩戴容易造成角膜缺氧。”甯波市第一醫院眼科中心副主任醫師餘威德告訴記者,從眼科醫生的角度,并不建議佩戴特别是長時間佩戴彩色隐形眼鏡。“因為不僅有色素沉着的可能,還會增加隐形眼鏡相關并發症的發病幾率。如果要佩戴,要選擇質量有保障的品牌,且佩戴時間應盡量短一些。”餘威德提醒。
記者 黎莉 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