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不是商博良一個人的披荊斬棘,而是無數學者的前赴後繼。其實從公元4世紀埃及象形文字失傳開始,學者對它的破譯工作就從沒有停止過,這些學者和他們的著作重要的如下:
一. 羅塞塔石碑發現之前
- 公元4世紀,埃及人荷拉波隆(Horapollo)開始嘗試解釋象形文字,其著作名為《聖書體文字》,書中收錄了約200個象形文字符号。原書用科普特語寫成,後來散佚,今本為希臘語譯本。荷拉波隆認為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以圖表意,每個符号代表一個詞。
2. 17世紀,為了傳播”基督教“,羅馬大學東方學專家、德國天主教神父基歇爾(A. Kircher)在研究科普特語的基礎上,着手解釋聖書體文字。1636年,他出版《科普特語:埃及語的先驅》一書。
和荷拉波隆一樣,基歇爾也認為聖書體的每一個符号代表一個詞,他還利用他自己的方法,硬是翻譯了四卷聖書體材料。他還嘗試比較聖書體和漢字,認為中國的漢字是從埃及人那裡學來的。
基歇爾
3. 18世紀,歐洲人繼續嘗試破解象形文字,對這一神秘文字的解釋衆說紛纭,莫衷一是。有人認為聖書體文字不是文字,隻是一種宗教符号;有人認為聖書體文字是從中國傳入埃及的。
這一時期主要有兩位學者,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一位是法國人涅吉,他認為聖書體符号具有限定詞的作用;另一位是斯堪的納維亞人蔡伽,他認為橢圓形符号中的文字是國王名,橢圓形的符号就是現代我們所說的王名圈。
二. 羅塞塔石碑發現之後
1799年,法國遠征軍發現羅塞塔石碑,後在英法戰争中作為戰利品被英國人搶走。歐洲各國激烈的國際政治和軍事競争,逐漸延續到學術領域。在羅塞塔石碑發現以後的幾十年,針對這一石碑的破解,歐洲各國展開了激烈的競争。
羅塞塔石碑
1.1802年,法國東方學家薩西(S. Sacy)獲得一份羅塞塔石碑的拓片,在反複研究拓片上的世俗體文字以後,他認為世俗體文字中有字母的成分,且意識到世俗體文本是從右往左書寫。後來由于未取得新進展,他便把這一托片送給了阿克布拉德。
薩西
2.阿克布拉德(J. D. Akernlad)是瑞典外交官,在得到拓片以後,對這一拓片上的希臘語和世俗體文字中的專有名詞進行對比研究。1802年,他發表他的研究成果《給德· 薩西先生的信》,這一成果為商博良破解羅塞塔石碑提供了方法。
3.托馬斯·楊是一位物理學家,就是搞光和波動論的那個。1814年,在得到羅塞塔石碑的拓片後,便全力以赴進行研究。在大量考證以後,他得出以下幾條正确的結論:①世俗體文字不是字母文字,它與聖書體文字之間存在某種聯系;②斷定古埃及聖書體文字和祭司體文字本質上是一樣的,隻是形式不同;③聖書體文字和世俗體文字均存在表音成分。在此基礎上,他認出了托勒密和克利奧帕特拉的聖書體名字。
托馬斯楊
有疑問,@我@探秘古埃及
參考文獻:王海利,《法老與學者——埃及學的曆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