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在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等方面取得哪些長足進步?各類社保政策在增進民生福祉、助企纾困解難上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鄭偉一直将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障等作為學術研究方向,他認為,過去十年,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進一步增強,形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别是各層次養老保險改革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企業年金制度框架基本成型,推動初步形成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框架。
鄭偉對廣東近年來在發展社會保障事業方面的創新探索印象深刻,認為“灣區社保通”工程對于逐步實現大灣區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優化和跨區配置具有重要意義,廣東就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制定辦法,是對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的大膽探索,有助于實現失業保險制度全覆蓋。
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框架初步形成
南方日報、南方 :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對我國這十年來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發展,有怎樣的觀察和感受?
鄭偉:過去十年,黨中央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作出頂層設計,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進一步增強,解決了許多難題,辦成了許多大事。
目前,我國以社會保險為主體,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制度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範圍持續擴大,十年間,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顯著提升,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比如數據顯示,城市低保全國平均标準從每人每月330元提高到711元,農村低保全國平均标準從每人每月172元提高到530元。另一方面,保障能力穩中有進,目前,基本養老、失業、工傷3項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存6.9萬億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規模不斷擴大,基金運行總體平穩。各級财政累計支出基本生活救助資金2.04萬億元,有力保障困難群衆基本生活。
南方日報、南方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不斷得到加強。這十年來,對我國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取得的哪些進步印象深刻?
鄭偉:過去十年,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框架初步形成,各層次養老保險改革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第一層次是基本養老保險。我們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比如,統一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了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建立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并從2022年開始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第二層次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在職業年金方面,在國務院相關文件的指引下,機關事業單位自2014年10月起開始為工作人員建立職業年金。2015年3月,職業年金制度參加範圍、繳費比例及來源、待遇支付方式等進一步明确,機關事業單位的職業年金制度正式建立。在企業年金方面,2017年,以職業年金推出為契機,人社部和财政部聯合發布企業年金辦法,我國企業年金制度框架基本成型。
第三層次是個人養老金和其他個人商業養老金融。過去十年,第三層次(支柱)養老保險在蹄疾步穩地推進。2018年,财政部等五部門發布《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202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明确提出要推動發展适合中國國情、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願參加、市場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以健全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至此,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框架初步形成。
健全社會保障能更好促進經濟發展
南方日報、南方 :如何看待社會保障制度在穩定經濟、擴大内需方面的作用?
鄭偉: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一方面,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好的經濟發展能夠支撐好的社會保障,如果沒有經濟發展,社會保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一方面,社會保障也是一種“經濟調節器”,健全社會保障可以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尤其社會保障具有一定的逆周期調節功能,是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的持久力量。
近年來,中央先後七次部署降低社保費率,企業社保成本大幅下降。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社保領域實施了一系列的“減免降緩返補”政策。2022年以來,面對持續散發的新冠疫情,社保領域實施“降緩返補”政策,比如,延續實施階段性降費政策,對餐飲等五個特困行業和其他十七個困難行業企業階段性緩繳三項社保費等。
南方日報、南方 :“社保 商保”搭配的多層次社會保障模式,逐漸成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重要支撐。兩者搭配有何重要意義?
鄭偉: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包括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和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等。隻有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更好協同發展,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随着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單靠現收現付制的第一層次基本養老保險“獨木難支”,發展第二層次企業(職業)年金和第三層次個人養老金等顯得尤為必要。在完善第一層次基本養老保險的同時,大力發展第二層次和第三層次養老金,構建多層次多支柱養老金體系,是中國養老保障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醫療保障方面,2020年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豐富健康保險産品供給”。可見,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商業健康保險是一支重要力量。
我們應當更好發揮商業保險的功能和優勢,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一是“銜接基本醫保”。厘清基本醫療保險責任邊界,支持商業保險機構開發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的商業健康保險産品,更好覆蓋基本醫保不予支付的費用。二是“豐富産品供給”。鼓勵商業保險機構提供包括預防、康複、護理等多領域的綜合性健康保險産品和服務;鼓勵圍繞特需醫療以及疾病風險評估、疾病預防、中醫治未病等服務,增加新型健康保險産品供給。三是“支持醫學創新”。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與慢性病等疾病篩查、診斷和治療相關的産品,逐步将醫療新技術、新藥品、新器械應用納入健康保險保障範圍,支持醫學創新。
“灣區社保通”具有重要探索意義
南方日報、南方 :為對接港澳居民社保需求,廣東推進“灣區社保通”工程,并重點打造深港、珠澳兩個跨境協作試點。對廣東進一步推動大灣區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優化和跨區配置有哪些建議?
鄭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推進社會保障合作”。具體而言,一是民生待遇趨同;二是跨境社保銜接;三是跨境養老合作。
《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要求深圳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其戰略定位之一是“民生幸福标杆”,要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衆扶”。此處的“民生七有”屬于2.0版,相比于适用全國的1.0版的“民生七有”——“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要求有了大幅提高。
在這一背景下,廣東推進“灣區社保通”工程,逐步實現大灣區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優化和跨區配置,具有重要的探索意義。
南方日報、南方 :根據今年起施行的《廣東省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辦法(試行)》,大灣區9市在全國首先試點靈活就業人員根據自願原則參加失業保險。如何看待廣東的探索?
鄭偉:當前,我國靈活就業和新業态就業等非傳統就業逐漸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就業方式,已有超過2億勞動者以靈活方式就業,共享經濟服務提供者約8400萬人。
以平台經濟為例,從勞動者與平台企業之間的關系看,主要有三類情形:第一類是符合确立勞動關系的情形,第二類是不完全符合确立勞動關系但企業對勞動者進行勞動管理的情形,第三類是個人依托平台自主開展經營活動、從事自由職業的情形。其中,第一和第三類情形分别按勞動法律和民事法律進行調整,較為明确;第二類情形則對傳統以“單位”為主體的社會保障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亟待破題解決。
廣東就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制定辦法,是對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的大膽探索,有助于實現失業保險制度全省全覆蓋,保障靈活就業人員失業保險權益,相關探索可為國家出台相關政策積累經驗、提供借鑒。
下一步,廣東還可以在更多領域探索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比如放開靈活就業人員在就業地參加社會保險的戶籍限制,促進有意願、有繳費能力的靈活就業人員以及新業态從業人員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推進平台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等。
【人物小傳】
鄭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主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席等,長期深耕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社會保障等領域研究。兼任亞太風險與保險學會(APRIA)秘書長、中國保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常務理事及養老金分會副會長、中國社會保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等。
【記者】錢明雅
【統籌】尚黎陽 駱骁骅
【出品】南方會客廳“逐夢新時代新征程——我眼中的十年”系列訪談
【作者】 錢明雅;尚黎陽;駱骁骅
南方會客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