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即心,心即道。萬物同一心體,人隻有通過自己的心體才能感知道的存在,知道生命的本源。人人同心,心心同道,天,地,人同道。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一章中對道的描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這一章明确的講,道之為物,看不見,摸不着。其中有精,這裡的精指精氣,能量的意思,即心體自帶能量。
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對道的描述;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這一章也是對道,即自性心體的描述。有物而無相。
孔子悟道較晚,關于對道的描述不多。聽而不聞其聲,視而不見,等等都是對道的體悟和描述。
佛家在心經中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形無相,都是對道,即自性心體特征的描述。曆代祖師都有不同的描述,不一一列舉。
那麼儒,道,釋作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文化,核心講的就是道,老子失道而後德的思想,提出對人教育的最高要求就是得道。古人種種比喻,種種說法,無非告訴後世求道的方法。所有言說,皆無實意,道不在書中,不在文字裡,就是我們的心體,隻可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