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
比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的修辭手法。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
——李賀《馬詩》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的修辭手法。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詠柳》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
明日黃花蝶也愁。
——蘇轼《南鄉子》
借代
借代是一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朱門”代指富貴之家。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管弦”指音樂。
誇張
誇張是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也叫誇飾或鋪張。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
排比
排比是一種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緻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頤《愛蓮說》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詩經·柏舟》
反複
反複就是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複使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辭手法。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對偶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辭方式。
對偶句語言凝練,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加強語言的感人效果。
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滕王閣序》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鹳雀樓》
設問
為了強調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這種修辭手法叫設問,常用于表示強調作用。
正确的運用設問,能引人注意,啟發思考;有助于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瀾,有變化。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李白《清平調》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
反問
反問是借助疑問句來傳遞确定信息,以加強肯定或否定語氣的一種修辭方式。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如夢令》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詩》
互文
在古文中,把屬于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裡,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
煙籠寒水月籠沙。
——杜牧《泊秦淮》
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昌齡《出塞》
将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詩》
将士(将軍和戰士)們從軍十年,經過千百次戰鬥,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
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個事物當作另外一個事物來描述、說明。比拟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為乙物。
比拟可以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寫得神形畢現,栩栩如生,抒發愛憎分明的感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林逋《山園小梅》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杜甫《春夜喜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