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症
lactose intolerance
又稱:乳糖不适症
定義:食用乳或乳制品時,由于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而不能分解乳糖的反應。如嘔吐、腹脹、腹瀉等。
學科:畜牧學_畜産品與加工_乳
相關名詞:乳糖 乳糖酶 乳制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乳及乳制品中含有乳糖,乳糖不能被人體直接吸收,它被人體消化吸收必須依靠小腸中的乳糖酶。乳糖酶可将乳糖分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便于人體吸收。乳糖酶缺陷使乳品中的乳糖不能降解,而被腸道菌群酵解成乳酸等有機酸,并在腸道生成大量氮氣、甲烷和二氧化碳,引起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就是乳糖不耐受症。
乳糖不耐受症普遍存在,是全球性健康問題。乳糖不耐受症的根本病因是乳糖酶缺乏。全世界約7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酶缺乏,這種缺乏與遺傳性基因突變、小腸黏膜病變等有關。乳糖不耐受症根據病因可分為三類。一是原發性成人型低乳糖酶症。該類最為常見,與飲食習慣不同所造成的基因突變有關。二是繼發性乳糖酶缺乏症。該類常繼發于各種腸道感染性疾病、克羅恩病或放射性腸炎等,因腸絨毛受損傷而出現乳糖酶的缺乏。三是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該類為常染色體隐性遺傳病,極少見,患兒出生後即不能适應母乳喂養,病情嚴重。
乳糖不耐受症通常從進食含乳糖的食物後30分鐘到2小時開始出現症狀,但個體間差異很大,症狀輕重主要與腸道内乳糖酶活性、攝入的乳糖量、腸道細菌發酵代謝等有關。新生患兒在哺乳後1~2小時可出現腹瀉,排洩物通常為水樣、泡沫狀,有酸臭味。
乳糖不耐受症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飲食療法。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需要終身禁食乳糖,包括一切可能含有乳糖的食品(人乳、牛乳、奶粉)。如有需要,可食用無乳糖奶粉、水解蛋白牛奶、豆奶粉、代乳粉或豆漿等。原發性成人型低乳糖酶症應采取低乳糖飲食,避免空腹食用乳類及其制品。同時,還可以根據情況對乳糖不耐受症患者采用益生菌、乳糖酶等藥物治療。益生菌是存在于腸道中的微生物,有助于維護消化系統的健康。常用藥物有雙歧杆菌乳杆菌三聯活菌等。乳糖酶并不能從根本上治愈乳糖不耐受,隻是一種外源性的補充劑,并且它容易被胃酸破壞,到達腸道的實際效果較差。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症目前還無法被治愈。部分繼發性乳糖不耐受症患者通過治療原發病(如腸炎等),修複小腸黏膜後有治愈的可能。原發性成人型低乳糖酶症通過飲食調節和服藥等可以明顯改善症狀,預後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