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一澤
代價我們無法逃避,但是我們可以控制代價的範圍。決定代價的,是我們的家庭教育。
01
前兩天看到一個新聞。
父母帶着孩子去超市,隻顧自己逛,孩子就一個人玩。
超市促銷,堆了一個袋裝大米、面粉的小山。孩子不知從哪撿了一個鐵釘,把整個小山上的米面幾乎紮了個遍。
超市發現後,找不到孩子的父母,隻能報警。最後家長終于出現,經過協商,家長答應買下所有被紮破包裝的米面。
總共40多袋,近3000元。
有人說:雖然孩子熊,但是家長不熊,值得稱贊。隻是這教育孩子的成本有點高呀。
是呀,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總會有各種成本。光是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這些,就讓我們很有壓力了。時不時地,孩子還會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成本。
讓人不禁想問,孩子的成長,我們究竟要付出多少代價呢?
曾經跟一位學生家長,聊起她家孩子小時候的熊事迹。
有一次,孩子跟着爺爺出去玩。老爺子在路邊上碰見老友,停下來聊了一陣。
孩子覺得無聊,拿着手裡的玩具模型車在地上玩。
玩着玩着,他發現,路邊上停着六輛一樣的車。一看,發現和他的模型車特别像。
用孩子自己的話說,“想體驗一下讓模型車在真車上飛奔的感覺”。
然後他就切實體驗了一把。
等老爺子注意到,過來一看,差點沒犯心髒病。
孩子的模型車是仿着奔馳做的,那六輛車就是原型。
這一跑,把六輛車刮了一圈。黑色的漆面上,一圈白色的刮痕,特别明顯。
爺爺趕緊叫上孩子的爸媽,經過聯系,被告知,這六輛大奔,還是人家準備第二天結婚用的婚車。
好在兩邊家裡條件都很好,車主人也大度幽默,把車上的刮痕全裝飾了起來。“熊孩子”也被拉去當花童,作為謝罪。
最後,修車的費用兩邊各出一半,每家也有上十萬。
02
代價确實夠高。
有些代價,我們能承受,有些卻承受不起。
刮花六輛奔馳的上十萬,如果給到一個低收入家庭,而又碰上車主不那麼好說話,又該如何去承擔呢?
代價我們無法逃避,但是我們可以控制代價的範圍。
決定代價的,是我們的家庭教育。
不告訴孩子,哪些能戳,哪些不能戳,孩子就會到處亂戳,這次戳的是包裝亮麗的米面,下次戳到的,可能就是穿着鮮豔的行人。
不教育孩子,真車不是模型車的跑道,孩子就會把世界上所有的車都當成他的遊樂場。
不讓孩子明白,手機上充的錢,不僅僅是一個數字,也不是憑空出來的,那都是父母的汗水。孩子就會一筆又一筆地,把錢送到别人的手上。
茨威格在《斷頭皇後》中這樣寫道:“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價格。”
父母給孩子的教育,就像是一份又一份的贈禮,這些贈禮都有它們的價值。
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就像是與現實世界的交換。先有付出,然後獲得成長。
給孩子的贈禮價值越高,孩子準備得就越充分,所能付出的也就越多。
如果給孩子的教育太“廉價”,孩子付不起成長的“花費”,就不得不用其他的東西去彌補。比如金錢,比如孩子的心理發展。
03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位發展心理學教授,提出過一個“代償理論”:
人在童年時未從父母身上獲取的部分,會從青春期開始,以類似一個個“漏洞”的形式體現出來。到了成年獨立後,往往會以各種方式去填補這些“漏洞”。而這種補償往往是拆東牆補西牆,接着會在生活中出現更多的“漏洞”。
他曾經在美國人口較多的幾個州,對單親家庭進行過調查:
成為單親媽媽的女性,有近68%的人,她們的原生家庭也是單親。剩下的30%多,也有很大一部分,在原生家庭中,遭受過包括冷暴力在内的大量家庭暴力。
她們成為單親媽媽,其中很重要一個因素就是:
由于童年時父母關愛的缺失,導緻她們渴望從别的人身上獲取更多的關愛。當遇到男人對她們好,她們就會不顧一切地黏住對方,并為他們付出所有。
這樣的結果就是,有些人遇到了渣男,生下孩子後卻被抛棄;有些人結了婚之後,配偶被她們無時不刻的束縛勒得受不了,最終離婚。
可以說,缺愛就是她們的一種典型漏洞、代價,而無底線、沒有節制地對來自其他男性的愛的追求就是補償,結果最後又變成自己一個人撫養孩子,人生也變得漏洞百出。
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在合适的時機獲得的養分,過後是很難彌補的。一旦形成漏洞,再靠他們自己去強行補償,也隻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漏洞,變成惡性循環。
04
有人說,以前孩子也沒有那麼多的要求,給口飯吃能養活,還不是照樣長得好好的?
那我們不妨看看“代償理論”的另一種體現。
在近期的《極限挑戰》中,黃渤帶着一群馬上高考的學生,做了一個特别的活動。
他們讓學生站在操場的同一條起跑線上,然後由六個人各提一個問題。
如果答案為肯定,那麼學生就可以前進到下一條線。如果是否定的,就隻能留在原地。
第一個問題由黃渤提出:“你的父母都接受過大學教育嗎?”
第一個問題後,有十幾個孩子邁出了步子。
接下來的問題分别是:
“你的父母是否給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
“你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且目前還保持一定水準?”
“你是否有過一次出國旅行的經曆?”
“你父母是否承諾過送你出國留學?”
不斷有學生向前走去,也有人從落後到反超。
最後一題由孫紅雷提出:“你父母在你從小到大,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并在親友面前炫耀你?”
所有問題問完後,孩子們站的位置已經相去甚遠。有幾個學生已經離終點不遠,有些學生卻還停留在最開始的線上。
最後,一聲令下,所有學生同時奔向目的地——學校的室内籃球場,隻收前20名。
結果可想而知,落後太多的學生,無論如何,也無法搶在其他人前面抵達了。
雖然隻是一個象征,但現實中,差距卻是真實存在的。
我們對孩子付出的代價,變成了孩子的真實差距。
被父母贈予大量價值的孩子,早已經走到了離終點不遠處。而不願輔導孩子,甚至不以自己孩子為傲的家長,隻能讓自己的孩子原地踏步,從一開始就喪失了競争的權利。
去年,北京的高考狀元熊軒昂就直說,正是家裡提供的良好學習環境和平台,讓他的每一步基礎都很牢固,最後水到渠成,讓他能更容易達到狀元----這種常人難以觸及的高度。
有人感歎,條條道路通羅馬,有人卻一出生就生在了羅馬。
但你一定還聽過,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羅馬也不可能憑空出現,隻有我們用心一點點付出孩子成長中的代價,就像一磚一瓦的建設,孩子才有可能擁有一座羅馬城。
就如茨威格所說,父母所贈與孩子的,無論有形無形,都被命運貼上了價格标簽,價格有高有低,甚至會有負資産。而這些價格累積起來,就是孩子起跑線。
所不足的地方,就是孩子身上的“漏洞”,就是孩子和别人的差距,總有一天會讓孩子自己去償還。
我們現在疏于給予的,總有一天會以想不到的方式支付。
我們吝啬,現實卻不會對孩子大方。
願我們都能把最好的,贈予孩子。
作者簡介 : 筆名姜一澤,一線初中語文教師。任職于湖南某市屬公辦國際中學,學校AP課程中心高中畢業生,多被常青藤名校錄取。一澤願同各位老師、家長一起,分享親子、學校的教育經驗。本文首發家長微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