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過學費壺嗎?你了解紫砂圈嗎?你想指出磚磚的錯誤嗎?大家好,我是磚磚,一個不懂壺的女磚家,記住啊,磚是闆磚的磚。
買紫砂壺,困擾你的第一大難題是什麼?
是你的财力不夠雄厚嗎?是壺太少沒你看得上的嗎?是發貨不夠快,售後不夠好嗎?還是壺不夠真呢?
毫不誇張地說,90%的大哥都會投「壺不夠真」一票。
說起紫砂壺啊,就不得不提丁山這座制陶小鎮。無數的本地土著和前赴後繼的外來散戶,在丁山這一隅之地,安家落戶、養育子孫直至終老。
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丁山它不像靠海的舟山,有吃不完的海鮮。可丁山背靠着兩座大山——青龍山和黃龍山,尤其是黃龍山,有挖不盡的紫砂原礦,那可是能生金疙瘩的土墩墩。
運陶缸
黃龍山,便是正宗宜興紫砂的源頭。
紫砂壺真不真,看泥料;泥料真不真,得看它是不是從黃龍山礦區出來的。
中國人向來很喜歡玩文字遊戲,這黃龍山和黃龍山礦區有什麼不一樣嗎?不如先問自己一句,這壺裡泡的肉桂都産自牛欄坑嗎?這麼一比較,這本山料和原礦料的區别,就呼之欲出了。
簡單了解一下黃龍山,你就知道為什麼本山料這麼受人待見。
黃龍山是一座高60米左右,都用不上海拔的黃石山,石根均在水平線以上,是主要的夾泥和紫砂泥的産區。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分礦區,每個分礦區都有自己的特色礦料。
那麼,黃龍山的紫砂礦是怎麼形成的?
大約在2至4億年前,由于地殼運動導緻地面高低不平,凹陷的地方變成了内陸湖,其他地方的岩石風化成黏土物質後,借助風和水的搬運,黏土顆粒和其他礦物漂移到湖泊沉積下來,形成二次黏土。經過常年周而複始的多次沉積,沉積物越來越多,不同時期的礦物組成也不一樣,最後形成了黃龍山。
紫砂礦料是以多種夾層形式存在,部分礦料因為上、下不同泥層出現融合共生狀,已經無法分離,這就形成了共生礦。尤其是以段泥、降坡泥、青灰泥這三類共生礦為典型,伴有不同層次的共生礦顆粒。
黃龍山本山料之所以超群絕倫,是因為有以下表現:
1、色澤豐富。
黃龍山擁有品種豐富的紫砂種類和伴生礦形狀,因此成品有不同的色澤和豐富的顆粒感。即使是單一的紫泥礦,成品在不同的角度、光照下也會有不同的顔色和細微變化。外山料(非黃龍山礦區)經過人工的調配,色澤往往會顯得呆闆,顆粒感也不夠自然。
2、顆粒大小不一、排布富有變化。
紫砂富含石英、雲母、黏土礦、還有很多礦物質。紫砂中的砂,主要指的是石英質,少量的雲母顆粒。因此,本山料的壺摸上去有輕微的豆沙質感,但不突兀。近觀可見大小不一的天然顆粒,均勻且不規則排布,并帶有豐富的油感。
如上圖,這三款段泥試片,大哥們認為哪一種屬于外山料?哪一種屬于本山料呢?來評論區和磚磚交流吧!
3、燒制溫域廣。
以底槽清為例,底槽清的燒制溫度可以從1180℃跨越到1230℃。随着溫度的變化,顔色變化也比較敏感,能跨越紅、紫、青、墨四個色系,燒出上百種顔色。外山料往往吃溫比較低,最高也就1200℃。
4、結晶度低,啞光質感。
大部分本山料的結晶度比較低,成品内斂含蓄,有鈍感,呈現出暗啞的光澤。有的壺顔色鮮豔,玻化程度高,很有可能是添加了化學着色劑。
5、良好的透氣性。
正宗的本山料具有良好的透氣性,通俗理解起來,一是容易泡養,并且養壺的反饋周期短。養得快2到3天就能出包漿,慢一點7天時間也會有明顯的變化。二是不挑茶,強大的雙氣孔結構可以最大化地規避缺點,放大茶葉的優點。
黃龍山局部紫砂宕口原貌
黃龍山雖然已經封礦,但是本山料的存礦量還是可觀的,隻是本山料的紫砂壺很難買到。不能說是大海撈針吧,那也得是要打好幾盞燈籠的。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足夠幸運,所以不能強求自己買到的紫砂壺都是本山料。
同時,處于紫砂泥料這條重要生産線上的從業者,更得合規範、守傳統、講良心,起碼出廠的得是原礦料,得守好宜興紫砂的第一道防線,得對得起“宜興紫砂”這塊地理标志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