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出現多少信字?【國學争鳴】《光明日報》2022年6月25日11版刊發朱輝軍《“田家私黍稷,方伯問蠶絲”是互文嗎》一文(以下簡稱“朱文”),質疑《中國詩詞大會》第七季第五場點評嘉賓王立群的解讀不當被質疑的王立群那段話為:“這兩句在這兒的意思是‘互文’‘互文’的意思就是:農家關心的不光是口糧,也關心蠶桑;地方官(方伯)關心的不光是蠶桑,也關心糧食”朱文篇幅千餘字,但實質性論證僅一小段話,不妨引出:“顯然,元稹在此是直接描繪了小滿時節農田裡的情形這時節,各種糧食作物已經長得比較飽滿了,而蠶絲卻不一定與小滿時節有直接關聯‘田家’自然期待農作物豐收,而地方官卻無視田間狀況,想到的隻是官家及商家孟夏急需的絲綢以元稹慣于諷喻的态度看,他在這裡其實是在嘲諷官家不懂時令,不知輕重,不關心民生疾苦”朱文是認為這兩句不是互文,說的是對立的兩件事,諷刺地方官“不懂時令,不知輕重,不關心民生疾苦”,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論語中出現多少信字?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論語中出現多少信字
【國學争鳴】
《光明日報》2022年6月25日11版刊發朱輝軍《“田家私黍稷,方伯問蠶絲”是互文嗎》一文(以下簡稱“朱文”),質疑《中國詩詞大會》第七季第五場點評嘉賓王立群的解讀不當。被質疑的王立群那段話為:“這兩句在這兒的意思是‘互文’。‘互文’的意思就是:農家關心的不光是口糧,也關心蠶桑;地方官(方伯)關心的不光是蠶桑,也關心糧食。”朱文篇幅千餘字,但實質性論證僅一小段話,不妨引出:“顯然,元稹在此是直接描繪了小滿時節農田裡的情形。這時節,各種糧食作物已經長得比較飽滿了,而蠶絲卻不一定與小滿時節有直接關聯。‘田家’自然期待農作物豐收,而地方官卻無視田間狀況,想到的隻是官家及商家孟夏急需的絲綢。以元稹慣于諷喻的态度看,他在這裡其實是在嘲諷官家不懂時令,不知輕重,不關心民生疾苦。”朱文是認為這兩句不是互文,說的是對立的兩件事,諷刺地方官“不懂時令,不知輕重,不關心民生疾苦”。
這兩句詩的出處為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小滿四月中》:
小滿氣全時,如何靡草衰。
田家私黍稷,方伯問蠶絲。
杏麥修鐮钐,錋苽豎棘籬。
向來看苦菜,獨秀也何為?
第一,這首詩比較難,筆者對朱文的鑽研精神表示肯定,但可惜的是,朱文缺乏論證,僅憑想當然。朱文說“蠶絲卻不一定與小滿時節有直接關聯”,為何沒有關聯?朱文又認為地方官“不懂時令,不知輕重,不關心民生疾苦”,根據是什麼?皆無具體論證,僅“以元稹慣于諷喻的态度看”而得出結論,怎能服人?第二,朱文最主要的立論依據“元稹慣于諷喻的态度”不可靠。因為《詠廿四氣詩》組詩共24首,出自敦煌殘卷,作者是誰難以确定。這組詩的敦煌兩個抄卷署名不同,分别署“盧相公”“元相公”,唐代盧姓宰相共八人,元姓宰相僅有兩位:元載、元稹。徐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認為“都應出于流傳過程中的托名,真實作者的姓名卻佚失難考了”。陳尚君也認為“盧相公”或“元相公”應是依托之名,但因元稹名氣大,故陳先生所編《全唐詩補編》姑且将這組詩列在元稹名下。既然真實作者姓名難考,就不能以“元稹慣于諷喻的态度”為立論依據。第三,《詠廿四氣詩》組詩24首五律,專為二十四節氣而詠,全部是詠各節氣的時令特點的,皆與“民生疾苦”無關,沒有一首屬于諷刺詩,從寫法上來說不應該也不可能隻有其中的兩句是諷刺,朱文當為過度解讀。第四,朱文的立論前提所謂“蠶絲卻不一定與小滿時節有直接關聯”,地方官“不懂時令”,也是錯誤的。恰恰相反,蠶絲與小滿有直接關聯,小滿時節為孟夏,正是新絲上市時,蠶桑名著《湖蠶述》卷四曰:“小滿之日必有新絲出市,諺雲:‘小滿見新絲’。”小滿時節“方伯問蠶絲”正是“懂時令”啊。
其實,這兩句扣住小滿時節代表性物候特點,以谷物小滿、蠶絲新上互文見義,田家關心谷物,當然也關心蠶絲,因為蠶絲也是田家的勞動成果啊;方伯關心蠶絲,當然也關心黍谷物,因為谷物也屬方伯的管理範圍,谷物的收成也關系方伯的政績啊。這裡用的互文屬于“對句互文”,對句互文在古代詩歌和骈文中運用非常廣泛,上下句互相補充。這裡的“私”意為養護、保養,黍稷小滿而未熟之時,正須養護、保養。古人将小滿分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靡草”是一種草名,一般夏天枯死。苦菜是菜名,初夏開花,嫩苗可以食用。整首詩句句寫小滿時令,首尾聯通過設問呼應:首聯問小滿正是氣全之時,為何“靡草”衰敗了;尾聯呼應說剛剛看了,隻有苦菜獨秀。中間兩聯,颔聯寫小滿時節田家和方伯的活動,頸聯寫小滿時節兩種輔助性農活:為割麥子而修鐮刀(鐮钐),為保護苽而豎起籬笆。
(作者:李定廣,系《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負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