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個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醫學的局限性和可能性,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頓悟”
人到中年,除了承擔更多的責任和壓力,還有一項就是更直接的面對生死。越是親近的人越是突然的離開都會讓我們悲痛不已。作者從醫生、患者、家屬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當我們面對疾病、死亡時如何做選擇才是更有意義,繼續治療延長生命,停止治療接受善終服務,做想做的事盡可能的享受生命的最後餘光。讓我不禁回憶起這兩年離開我的至親,善終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終點。
叔叔因搶救不及時,離開兩年了。此時心裡也還是顫抖的,這對家裡所有人的打擊都很大,因為他還在年輕,因為太突然,人終有一死,隻是他提早告别了,而我們也用了更久的時間去接受。
爺爺患有皮膚癌,診斷結果到他離開其實也有1年多,可以手術延長壽命,但手術帶來的痛苦及副作用對于一個80多歲的老人也是一種恐懼,最後爺爺什麼都沒有做,也算安享晚年了,直到最後一個病變結束了他的生命。
奶奶走的時候沒有一點病痛,活到生命的自然枯萎,生前還吃了喜歡的紅燒肉。她是幸福的,與我們後人也是有福的。這應該是所有人都向往的一種結束。
我們在不斷的接受離别,接受親人的離去,都知道人總有一死,可是要面對總是有些艱難的,因為意味着愛與所愛的人越來越少,你會越來越孤獨,早點把這種意識埋在心裡,這樣真到了那一天也許悲傷會少一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