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三江口的慶安會館,是大運河(甯波段)的附屬遺存。(楊曉維 供圖)
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大運河千年流淌,波光雲影中,映射出中國曆史文化的厚重、壯美和輝煌。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在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文本中,大運河(甯波段)自西向東的“浙東運河上虞—餘姚段”“浙東運河甯波段”“甯波三江口”三個遺産區赫然在列。甯波作為中國大運河出海口、海上絲綢之路啟航地,從此跻身世界文化遺産城市行列,擁有了厚重的世界級文化名片。
今年6月22日,是中國大運河成功進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8周年的特别日子。當天,2022年浙東運河杭甬對話盛會,作為第二屆浙江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宣傳周的系列活動之一,在甯波江北慈城、杭州蕭山衙前這兩個充滿特色的運河聚落同步舉辦。國内知名文博專家和杭甬兩地學者在“雲端”相聚,研讨在新時代複活“運河千古情,江南盛世緣”的話題。
如何深入挖掘大運河(甯波段)的獨特文化價值?如何開展群衆喜聞樂見、參與體驗性強的運河民俗活動,集中呈現大運河(甯波段)世界文化遺産的動人魅力?如何與杭州、紹興等城市聯手,進一步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守護同一條運河?如何在高質量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貢獻甯波力量?記者就此進行了一番采訪。
博古“運”今
杭甬聯手弘揚浙東運河文化
中國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裡,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和浙江。
其中,位于中國大運河最南段的浙東運河,北起錢塘江南岸的杭州西興古鎮,向東南橫穿紹興、甯波兩市,于鎮海彙入東海。這條通江達海的黃金水道,貫穿了江南2500年的曆史,也将杭甬兩個城市的文化和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
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院長、浙江省考古學會會長劉斌認為,大運河(浙江段)是中國大運河中全線通航且至今仍在活化利用的省段之一,承載着“千年古韻、江南絲路、通江達海、運濟天下”的富有浙江特色的文化活力,孕育形成了“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的浙江精神。
“目前,杭州、甯波的大運河遺産保護傳承卓有成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位專家表示,“通過省内多個城市合力,初步形成了貫通浙東運河沿線的文化遺産保護廊道,浙東運河文化大走廊初步建成,大運河文化精品、文化産業不斷出現。”
唱好杭州、甯波“雙城記”,是對浙江的重要指示。已連續舉辦兩屆的浙東運河杭甬對話活動,正是這首歌裡美妙的音符之一。
在2022年浙東運河杭甬對話專家論壇上,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呂舟發來視頻。他說,浙東運河通江達海,連通内河航道和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如今,浙東運河首尾相連的城市——甯波和杭州共同舉辦‘同一條運河’線上直播活動,一起來講運河故事,做運河文章,這讓我們再次體驗到綿延流淌、生生不息、曆久彌新的運河文化”。
呂舟認為,大運河(浙江段)已經成為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區域,成為國土整治、地方高質量發展的促進力量,成為促進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量。“保護好大運河、傳承弘揚中華文明,是我們共同的曆史責任。浙東人民有敏捷的思維、豐富的創意和無窮的智慧,一定能夠讓大運河在新的時代奔流向前,使璀璨的曆史文明煥發出更加絢爛的光芒”。
杭甬兩個城市展開線上對話、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守護大運河的做法,讓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産中心主任趙雲贊賞有加。他認為,社會參與已成為全球範圍内文化遺産保護的潮流和趨勢,這次杭甬對話把核心放在青少年參與護河,通過廣大青少年多元化的視野和表達方式,真正把社會參與落到實處,實現了運河保護的代際傳承,這樣的做法值得提倡和推廣。
2022年浙東運河杭甬對話甯波主會場的非遺展示。(唐嚴 攝)
匠心獨“運”
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大運河(甯波段)是自然江河與人工塘河并行結合、複線運行,在整個中國大運河體系中是獨一無二的,充分體現了甯波地區古代航運體系的獨特性。”甯波市文化遺産管理研究院副院長江懷海自豪地說。
“大運河(甯波段)以其自然江河與人工塘河并行結合、複線運行、因勢取舍的設計理念與航運方式,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至高理念。”2022年浙東運河杭甬對話專家論壇上,來自杭州分會場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産監測研究室主任傅峥嵘提出,“甯波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應緊扣這一特色,通過水利、潮汐和航運聯合展示的方式,再現‘天工人巧,各居其半’的運河線路規劃的科學性。”
據江懷海介紹,近年來,甯波高度重視運河保護、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提出“一脈三片多組團多線路”的空間發展格局,同步推進水利水運、沿線交通、遺産保護、文化傳承、生态建設系列工程,打造了一條“林水相依、綠廊相連、文脈相承”的大運河綠色長廊,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态效益多赢共享。
甯波明确提出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目前正在加快河海博物館建設,同時積極謀劃大西壩、小西壩、壓賽堰三個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甯波三江口核心展示園、浙東運河集中展示帶已經被列為國家級核心展示園和國家級集中展示帶,目前我們正在積極謀劃三江口核心展示園詳細規劃,以展示大運河(甯波段)河海聯運、通江達海的魅力。”江懷海告訴記者。
另據了解,甯波塘河文化公園已經進入布展陳列階段,不久将對社會開放。屆時,一個以“塘河記憶、運河風情”為主題,集塘河文化展示、非遺文創體驗、工藝美術展覽和文化休閑于一體的公共文化空間,将成為人們共享運河文化建設成果的新去處。
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院長、浙江省考古學會會長劉斌認為,大運河(甯波段)各遺産點段、沿線文保單位保持了較高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慈城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獎”,它山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甯波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類型豐富、質量較高,越窯青瓷燒制技藝等一批非遺項目,通過曆史經典産業、特色小鎮等發展模式和載體,得以有效傳承利用,在全國形成示範效應。
“我們将立足大運河(甯波段)無法取代的地理優勢和特色鮮明的樞紐作用,積極發揮我市地處中國大運河通江達海‘最後一公裡’的區位優勢,充分發揮大運河(甯波段)世界文化遺産與海上絲綢之路‘雙廊道’交織的文化優勢,構建大運河展示主題及文化标識性項目,助推現代化濱海大都市建設。”甯波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2022年浙東運河杭甬對話專家論壇。(唐嚴 攝)
“運”育共富
探尋運河遺産與城市共生的路徑
站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新起點上,如何深入挖掘大運河承載的深厚文化價值,助推共同富裕?如何探尋運河遺産與城市共生的路徑?
劉斌說:“大運河奔流千年,杭甬雙城攜手共進,如何通過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典範,在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中,樹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浙江案例,探索‘奔流競富’的杭甬實踐,這是我們當下重要的研究課題。”
傅峥嵘表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浙江案例,不僅要有家國情懷,還應該有人間煙火氣。他說:“讓群衆能在杭甬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中邂逅多元的生活方式,應是我們始終的價值追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僅僅是運河城市提能升級的重大契機,更是改善民生、服務民生的重大機遇,關鍵是要讓廣大群衆享受文化公園建設帶來的紅利。” 記者 黃銀鳳 通訊員 楊曉維
制圖毛雪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