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消費研究?作者:田兆元 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研究院副院長,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春節消費研究?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春節消費研究
作者:田兆元 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研究院副院長
農曆豬年春節,看上去消費又大大升級了。一是餐飲與零售過萬億,二是銀聯刷卡消費過萬億。支付與消費成了我們讨論消費經濟的不可須臾分開的兩個相關問題。事實上,春節消費并不隻是這兩個萬億的問題。使用銀聯支付的隻是一部分消費群體,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和其他網聯支付,其交易量之大,也是不在銀聯之下。據騰訊報告,有8.3億人使用了微信紅包;支付寶也宣稱,4.5億人參與了“集五福”的活動。這近十億人的手機支付群體,消費量是驚人的。不用求證具體數據,近年春節,消費量擴大是毫無疑問的。僅僅将這種消費歸結為民衆收入提高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民俗經濟巨大消費動能的驅動才是認識春節消費升級的關鍵問題。
今年銀聯的網上便捷支付是消費增加的重要推助者,但銀聯閃付便捷的消費習俗是如何培養起來的呢?我們注意到,銀聯紅包也是雲閃付的重要支撐。近年來銀聯紅包發得大,發得多,所以很多人說,銀聯紅包比某寶的大,大家去搶銀聯紅包吧,所以銀聯支付被激活了。一定程度上,紅包是培養網絡支付的利器。今年最大的紅包發放者是今日頭條的母公司字節跳動公司,狂甩16億元;排名第二的是百度,發放了10億紅包;微信和支付寶為了微信視頻和集五福各支出5億元。可能人們會奇怪:一個公司抛出10多億元紅包玩什麼遊戲呢?10億元要多長時間去賺啊!但如果大家明白,發給每人平均1-2元錢紅包,就能夠抓住一個支付客戶或者一個消費顧客,平均每人為公司增加10元的利潤,是多麼合算的生意啊!
那顧客怎麼會這樣傻,為了1-2元錢,樂此不疲呢?這就是本文要說的秘密:民俗經濟的強大内驅力。發紅包是一種古老的春節民俗,本來是保護兒童驅邪祈福的壓歲錢,後來成為長輩與晚輩溝通的春節禮儀。2014年開始,微信公司推出紅包産品,将這種吉祥氛圍帶到網絡世界,以便捷的方式跨越時空,傳達一種喜慶年俗,于是引發了網絡狂歡。微信紅包是中國民俗與網絡結合的最為成功的金融産品與工具,其對于中國網絡經濟的深遠影響難以估量。支付寶“集五福”同樣是中國年俗“五福臨門”的網絡呈現,它的深廣的意義不僅是把具有三千年曆史的“五福”觀念傳承下來,還創造性地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承先啟後的“五福”觀念。更重要的是,支付寶用戶的黏性便高度增強了。支付工具的使用培養,是嫁接了民俗的文化大樹,所以獲得茁壯成長。民俗的消費是吉祥消費,吉祥消費是據于幸福感的消費,為了1-2元錢獲得如此狂喜,一掃日常的煩悶不快,這不就是幸福年麼?民衆在幸福追求中滋養了中國網絡技術與網絡經濟,不僅培育了支付工具,也掀起了民俗消費的熱潮。這就是銀聯萬億與消費萬億的雙響,他們都是民俗滋養出來的。
民俗消費既不在意金額之少,同時也不計較消費之多。營造年俗氛圍,培育親情感,不是金錢可以計算到的。所以,春節禮品市場蓬勃發展。聰明的公司的廣告是: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隻收某某某。禮品是禮儀之邦的行為符号,既有好吃好穿的禮品,也會有穿金戴銀的高檔禮品,迎春賀歲,金豬銀豬,都是吉祥。節慶消費是消費的重要時機,買來開心如意就是幸福。在恩格爾系數大降的今天,抓住民俗節慶消費就是抓住了消費的牛鼻子。
過去,一年勞作,最重要的節慶與消費是過年,從古籍記載看,這種習俗一脈相承,從未中斷。無論富貴貧賤,過年的時候皆歡天喜地,飲宴遊玩,言笑晏晏,成“侈靡之習”。所以,過年往往用掉半年甚至更多的積蓄,在所不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生意義所在。這種節慶消費符合經濟消費的規律。勞作期間,怎麼會有消費的興趣與閑暇呢?工作掙錢積儲,節慶消費享受,這是一種基本的規律,也是經濟的動能。為了促進幸福感,興起的一系列的民俗文化,它需要消費來支撐,這就引發了民俗經濟。幸福感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也是消費提升來支持的。這樣也促進了生産與消費的良性循環。
這種民俗節慶消費是千百年的實踐形成的認同,因此我們也将民俗經濟叫做認同性經濟。它是不需要發動而自發的形成的慣性消費,是一種情感性的消費,一種吉祥的情緒性消費,也就是民俗的消費,據于精神性的文化性的提升性消費,這樣,春節消費提升不是非常正常嗎?隻要我們不去過多幹擾春節的消費習俗,春節作為經濟的發動機,千百年來都會一直運轉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