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雪花,但它們基本上都有個六棱的“骨架”。想知道為什麼會形成這樣規律的結構就要追溯到雪花誕生之初。
讓我們來到雲端,這裡有密集的小水滴和塵埃,當大氣溫度降低到-6~-15℃,水滴會凝結在塵埃周圍形成一顆小晶核,這就是後來長成雪花的“種子”。就像種子吸收周圍的養分,晶核也開始捕獲附近的水分子。每個水分子都是由1個氧原子和2個夾角104.5°的氫原子構成,在液态或氣态時原本在做着無序運動,但當溫度降低,它們就開始變得遵守秩序,每個水分子都想盡可能多地牽住小夥伴,最後自然排列成六邊形結構。這個六邊形就像花盤,在随後的分支過程中還會長出“花瓣”。
在分支階段,水蒸氣會在小晶盤各處凝華,但水分子更容易附着在粗糙的地方,因此在邊緣尤其是棱角上凝華更快,逐漸延伸出六個分支。這些大分支上也可能再形成小分支,而且基本都遵循60°的成角規律。當雪花變得足夠大時,就會脫離雲朵“苗床”,讓我們得以欣賞到大自然的傑作。
不同濕度、溫度條件下雪花的形狀 | 圖片來源 Researchgate
實際上,雪花并不隻有平面的六角形,不同濕度、溫度、氣壓等條件會将它們塑造成各種新奇模樣。例如,在-5℃左右形成的雪花就可能是柱狀的。另外還有三角形、不規則粒子等形狀。通常空氣濕度越大,雪花的生長就越快,分支也越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