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分從你關注的那一刻起
攝影:王春輝。生于1963年11月,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人。甘肅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平涼市攝影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現代攝影學會理事,甘肅省現代攝影學會莊浪聯系站站長,現供職于莊浪縣公安系統。2017年2月,攝影作品《莊浪社火鬧雞年》專版刊登于華夏文明導報,2018年5月,攝影作品《信念》獲2018首屆“騎士獎”國際攝影大賽入圍獎。
中華民族最古老而又神秘的聖地在哪裡?相信沒有幾個人能說出來,據史料記載,就是位于莊浪縣境内的朝那湫。
巍巍關山、莽莽林海,飽含了大西北高遠、挺拔和剛強的個性。關山山頂的朝那湫,則又蘊含着南國悠揚、妩媚的秀氣。
這裡是華夏文明的源頭,是中華民族肇啟之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發祥地;是朝觐人祖的生地,是尋覓古文明之源的聖地……
——題記
(一)
朝那湫,位處莊浪縣鄭河鄉上寨村東北湫頭山巅、桃木山林場内,海拔2535米,距縣城30公裡,屬渭河發源地之一。因其處于朝那湫故古地,故名朝湫。
相傳,上古時期,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一天,她去一個林木蓊翳、名叫“雷澤”的大沼澤去遊玩,偶然在澤邊看見一個巨人的足印,出于好奇和好玩,就用自己的腳去踩了踩這巨人的足印。沒想到,後來懷孕了,而最為奇怪的是,這一懷孕就懷了十二年。後來就生下了一個人首蛇身的孩子,取名伏羲。于是,伏羲就用蛇(龍)作為氏族圖騰,他與女娲結合,繁育炎黃子孫,他就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這個美麗的女子就是“華胥氏”,這個名叫“雷澤”的大沼澤就是朝那湫。因此,神聖和靈性成了這個湫的靈魂。
《山海經•海内東經》注說:“大迹在雷澤,華胥氏履之,生伏羲”。《春秋世譜》中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的記載。“雷澤”就是朝那湫,“大人”就是雷神,“雷神”就是龍神。海内東經記載,雷神是人首龍身。因此,伏羲便是龍神的兒子,女娲便是龍神的女兒。由于伏羲女娲的結合,才使人類得以生存和繁衍。我們因此自稱為“龍的傳人”。
海内經對于伏羲氏的記述有一段如下:“西南有巴國,大皞生鹹鳥,後照是始為巴人。” 大皞就是伏羲。巴國是中國西南地區伏羲氏的一個部落,“巴”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蟲,也就是大蛇。所以巴族以蛇為圖騰,并自認為是伏羲與女娲之後裔,至今這種說法仍流傳在苗族等少數西南民族的神話中。傳說中伏羲和女娲是洪水浩劫後逃生的一對兄妹。他們交合後便産生了無數的後裔。現在發現的一些古代器物上,都有二蛇交尾的圖案,史學者一緻認為那就是伏羲與女娲。
據專家考證,華胥是我國最古老的母系氏族社會中傑出的部落女首領,在距今約八千多年前,華胥為了生存,帶領部族民衆不斷的遊徙,足迹遍及黃河流域。2004年,此地出土了一棵巨大的松科古木。說明古代朝那湫周圍曾被整片或零星的寒溫性針葉林為主的森林草原所覆蓋,适合畜牧業的發展。華胥部落在此遊牧并孕育了伏羲、女娲。她和子女伏羲、女娲及其後裔,共同創造了燦爛的華胥文化。華胥文化對人類曆史文化的主要貢獻有:制嫁娶之禮,使遠古人類逐漸擺脫亂婚、群婚的狀态;造網罟教漁獵,發明了漁網捕獵,成為畜牧文化的源頭;作書契以帶繩結,有了簡單文字;伏羲坐于方壇之上,聽八方之氣,乃畫八卦,開始了人類從規律上認識大自然,後來被炎黃的後裔逐步發展成為《易經》;女娲作笙簧,産生了人類最早的樂器,成為中華音樂的起源。
在中華先祖中,華胥氏生了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了少典;少典又生炎、黃二帝。伏羲和女娲是有“龍祖”之稱的,那麼,龍祖的母親華胥氏就是“龍祖之祖”了。因此華胥氏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母,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母。
(二)
風柔,又有森林景緻的叢莽幽深。朝那湫分為前後兩個姊妹湫,前湫狀若卧蠶;後湫形似彎月,相傳是王母娘娘曾經沐浴的地方,湫裡遍生的紅色水草、傳說是王母娘娘化妝時胭脂溶于其中而染就的,因此湫面發赤。後湫周圍,林木參天、百草豐茂、遊人罕至,麝、鹿、豹子、錦雞倘徉其間,朝那祠立于兩湫之中。
前湫以湫頭山為背景,占地30畝。湫前開闊無垠,起伏的山巒和漂浮不定的煙雲盡收眼底,令人以心曠神怡。湫池北岸平坦寬闊,細沙綿軟,湫水碧綠澄清,山光雲影映現于水中,色彩變幻紛呈。湫邊遍生蘆葦,蘆花飛絮時節,蒙蒙然如煙若雲,給湫邊鑲上柔曼的輕紗。湫畔奇石林立,林草繁茂,山花爛漫鳥鳴蝶舞,牛羊追逐,牧笛悠揚,一幅人間美景天外來。
沿着的崎岖的山路翻過湫頭山,便到了占地20畝地的後湫。後湫雖然不像前湫那樣開闊無垠,但因四周花樹叢莽更為茂密幽深而顯得氣象森森。湫池形似一輪彎牙,湫水時有時無,深淺無常。湫底遍生水草,湫面發赤。朝那湫四周平緩,上無水源,下無水口,水從哪裡來?大旱水不降,大澇水不漲,又是何原因呢?
“湫”單從本字釋義,是“水潭”、 水池,即為:湫泊(水潭)、湫水(潭水)之意。《說文》曰:湫,湫隘下也。從水,秋聲。《春秋傳》曰:晏子之宅湫隘。後來人們多以山頂湖,或者“海子”“天池”等來稱“湫”。在關隴地區的深溝大澗,都有這種意義上的“湫”,不過有大小之别,深淺之說。從地理水文言之,湫其實是地下滲出來的水,與低窪坑窩,長期集聚而成的泉水。它清澈、透涼。長久不幹,是一個地方民衆飲用的“生命之泉”。
湫是深溝大澗地下水滲出地面的泉水,後世人們傳叫“湫”,這是幾千年來的關隴地區民衆的一種習慣稱謂。
過去,關隴地區幹旱少雨,但“湫水”不幹。于是人們視“湫”為“神水”,加之古籍“索隐”說:湫淵“即龍之所處也”,所以,曆朝曆代的民衆向“湫”求雨,求雨之後,果真降雨,人們便以為“龍”顯靈威,普降甘霖,後來人們就叫它“靈湫”。這種渴望雨水而向“湫龍”索雨的民俗事象一直延續到今天。
(三)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對于水的祭祀是十分重視的。對“四渎”“四海”的祭祀禮制就産生在這一時期。到了西漢對海渎的祭祀已經形成了制度。晉代和南北朝時期水祭禮儀“日臻完善”,唐代更加制度化,由水祭增加到三等,由“若昊天上帝、五方帝、皇地祇、神州、宗廟為大祀”和“日月星辰、社稷、先代帝王、嶽鎮海渎、帝社、先蠶、孔宣父、齊太公、諸太子廟為中祀”到“司中、司命、風師、雨師、衆星、山林川澤、五龍祠等及州縣社稷釋奠為小祀。”并且确定了每歲常祀的長期性的制度。
國家祭祀中的水靈崇拜占據重要位置,像海渎、風師、雨師、山林川澤、五龍祠等祭祀,就屬于典型的水靈崇拜。
秦朝時期,在朝那湫東邊岡阜上修建了祭祀湫龍神的廟宇——湫淵祠,由秦朝祝官的長官太祝主祭,按一年四季奉祠。
公元前220年,躊躇滿志的秦王嬴政得意于統一中華,自認為功蓋千古,足資垂範萬世,于是帶着群臣百官一班人馬浩浩蕩蕩首次出巡,取道隴西,由雞頭道穿越六盤山,到朝那縣觀覽并祭祀了朝那湫。在盛大的祭祀活動中,陪伴秦始皇的還應有一個叫倮的女人。據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倮是六盤山富可敵國的大牧主,她的牲畜多得滿山遍野,達到“用谷量馬牛”的程度。因能大量向秦朝提供優種良馬,秦始皇給予她“比封君”的政治待遇,能夠“以時與列臣朝請”。在某種程度上,氣吞山河、功蓋千古的秦始皇還不得不把這位“名顯天下”的“鄙人牧長”當成秦朝的财政部長。
《史記•封禅書》中記載:“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薄山,薄山者襄山也,嶽山、岐山、鴻山、渎山,渎山蜀之汶山。水曰:河,祠臨晉;沔,祠漢中;湫淵,祠朝那;江水,祠蜀。”《史記•封禅書》下邊又記:“灞、浐、長水、沣、澇、泾、渭,皆非大川。”朝那湫超過泾、渭,直與五嶽四渎并列,是很值得深思的問題。《史記•封禅書》說秦時祠祀制度:“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所謂“名川四”是指:“水曰河,祠臨晉;沔,祠漢中;湫淵,祠朝那;江水,祠蜀。”四川中有朝那湫,其宗教地位與長江黃河并列。
朝那湫作為關隴地區一處極有影響的宗教聖地,和朝廷官府或社民舉行祭湫求雨的大型祭奠場所,其地位是相當高的,漢代以前,官府進行“春秋祀水神”,舉行祭祀時設立宏大莊嚴的祭壇,時,羽旌飄揚,鑼鼓震天,禅号嘶鳴,巫神踏着祭祀羊皮鼓翩翩起舞,祭壇香煙缭繞,由地方官員代表皇帝天子,宣讀祭文,酬謝天地神靈廣施潤澤,風調雨順,以彰顯神靈廣愛關隴地區生靈的厚德。
(四)
往事如煙。曆史就似夢境,在企盼之間,或與你擦肩而過,或與你親密相逢。
戰國末期,楚國和秦國強盛起來,形成對峙局面。秦國想滅掉楚國稱霸,采取除軍事進攻和靠連橫策略的外交手段破壞楚齊聯盟外,還使用戰國時期許多國家都采用的一種手段——乞求神靈。這就有了今天集史學價值、文學價值和書法價值于一身的《詛楚文》。“詛”就是“咒”的意思,“詛楚”就是詛咒楚國失敗。
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讨伐楚國時,刻《詛楚文》于三石。三塊石刻中,均刻有秦王使宗祝在神前咒詛楚王的文章,文詞相同,隻是所祈求之神,有巫鹹、大沈厥湫、亞駝的不同,因此被命名為《告巫鹹文》、《告大沈厥湫文》和《告亞駝文》。秦人神權崇拜中所祭祀的鬼神主要不是祖先神,而是山水等自然鬼神。三種神除巫鹹之外,大沈厥湫、亞駝均是水神。
三塊石刻《詛楚文》祭祀後分别沉埋于三地。其中将《告大沈厥湫文》石刻投于朝那湫,人們便說這裡是“投秦詛楚”之地。
蘇轼24歲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深得主考官歐陽修賞識。旋即委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大宋風尚好古,讀書人醉心金石文化。有一天,風流倜傥的蘇判官溜達到開元寺,竟然發現一件寶貝——剛出土的《詛楚文》石刻,被後人稱之為《告巫鹹文》,蘇轼把它移到官廳,并報請歐陽修釋考文字,一時間轟動朝野。石刻被宋徽宗收歸禦府。
北宋治平(1064—1067)年間,一農民在朝那湫旁耕田掘得此石刻。1068年(宋神宗熙甯元年),蔡挺到平涼出任渭州知州,把《告大沈厥湫文》石刻移到了官廨。後5年蔡挺升任樞密副使,後又因病調任到南京(今河南商丘縣南)的禦史台,他又把這塊石刻帶到了南京住宅據為己有。宋金石考掘家趙明誠聞訊來到蔡家,把《詛楚文》石碑寫進了自己的《金石錄》。1094年,方勺又在其《泊宅篇》卷二中的《秦詛楚文跋尾》中,對朝那湫《詛楚文》成文時間、祭祀的目的都作了準确的考證。同時代的歐陽修在其《集古錄》、趙明誠在其
《金石錄》都有考釋,黃庭堅也曾作過釋文。
《詛楚文》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史料價值和書法價值。今天,能否尋找到朝那湫淵中的那塊《詛楚文》,無疑成了我們久遠的期盼。
(五)
唐代大詩人杜甫有《靈湫》詩,詩中寫道:“味如甘露漿,揮弄滑且柔。”唐人歌謠說::“湫頭山,離天三尺三,腳踩雲,舉手摘星辰”。
朝那前湫坐擁山懷,東面以湫頭山為屏障,其餘幾面平緩而又開闊,使靈湫的美姿袒露,她是一塊上乘的風水寶地,好多孝子奉了逝者的骨灰來沉湫尋脈。朝那湫水深不可測,多少水性極佳的人潛水探險,也未探出個所以然來。人們隻知道朝那湫水大旱不降,大雨不漲,水不外流。1958 年上寨村基幹民兵前後數次欲将朝那湫水引下山來,卻是渠深幾許,湫水也下降幾許,就是引不出來水,沒辦法填渠後,湫水又随之上升。這般神奇的事,誰也難以置信,但她的貞操和個性就是這樣。
神話傳說是這樣講湫的神奇的:女娲補天時掉下了兩顆巨石,巨石入地千丈有八,一直打通了東海的“黑流穴”,黑水咆哮如雷,噴出萬丈高的水柱。龍王急調蝦兵蟹将,才堵住了黑水洞,水因此緩慢流出,而水面卻不漲不降,幾千年如此。這個傳說和湫水不出的事實興許驗證了學者的考究:朝那湫底與泾源老龍潭相通,為泾水源頭。
湫的神秘,保留着“天牛移湫”這樣一個有眉有眼的民間傳說:湫頭山下蘆家寨子有一富戶養着八對牛,雇一牧童放牧。有一天牧童正在湫畔放牛,忽然狂風四起,牛群被卷進湫去。牧童萬般無奈,索性一死了之,于是就跳下湫去,正好落在一頭牛背上,迷迷糊糊地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仙翁要借他八對牛去移湫。牧童說,老伯既然借牛,何不連人一塊借走,你讓我一個人回去如何交得了差?仙翁笑了笑說,不礙事的,你先回去吧,八對牛随後就到。牧童醒來一看,獨自一人躺在湫畔。這時,恰好主人也趕來尋找,隻見牧童,不見牛群,正要發作,忽見八對金牛從天而降,緊接着電閃雷鳴,大雨滂沱,湫水猛漲,于是便有了如今的前湫和後湫。
朝那湫有山有水,形神兼備,韻味無窮,是一處集神話、宗教、風景于一身的上品尋美聖地。朝那湫是關山的天池。她既古老、又年輕,既純樸、又神奇,既高遠、又秀氣,蘊含着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人文特色。傳說湫中有金蛤蟆,能呼風喚雨。天旱祈雨,有求必應。其實也正是基于她的靈性和伏羲的誕生地,使他成為古代皇家祭祀祈福的一處聖地。
朝那湫是人類文明的肇啟之地,在這個地域内,中華民族誕生時的一切民俗事象内容都包含了其中了。内容龐雜豐厚,諸如人類文明、華胥氏國家起源、原始宗教、原始勞動生産、原始生活形式、部落制度、部落文藝形式、部落禮儀習慣等等,在中國曆史上占有很高的曆史意義民俗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