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風小故事
邢台七中 初一18班 郭睦言
家風是一個家族的傳統風習,是在家庭主要成員的影響下自然構成的傳統習慣和生活作風。良好的家風會在長輩的言傳身教中自然構成,并潤物細無聲般伴随着下一代人的成長而源遠流長,我家的家風也正是如此。
我小的時候,經常因為愛吃零食不好好吃飯,因此每次坐在飯桌前吃飯,我都是吃幾口就飽了。因為沒好好飯,餓的時候呢,我就再找奶奶要零食。奶奶雖然口頭上一直拒絕,但還是拗不過自己孫女,總是将零食一大包一大包地往家買。慢慢地,我的飲食習慣就變得不良,從而免疫力下降,經常生病。
随着年齡的增長,我上了學,家裡便經常響起朗朗的讀書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大聲朗讀着書上的内容,端詳着圖片中辛勤工作的農民伯伯,心中油然而生一種敬佩的情感。我小跑向媽媽,大聲問她:“媽媽,他們好辛苦啊!就是他們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糧食,對嗎?”“對呀,他們的一棵秧苗隻能結大約10顆種子,你的一碗大米飯,不知是他們多少的勞動成果呢!”媽媽的一番話,好像喚醒了我記憶深處的一些畫面。我回想起了小時候自己經常剩飯的情景,一剩飯就是好大一碗,那每次要浪費多少米呀!再換位思考,我曾經浪費了多少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啊!我越想越為曾經不懂事的自己後悔。
晚上睡覺前,我和奶奶一起聊我在學校發生的趣事。奶奶突然提議說,她想講講她小時候的故事。我連忙豎起了耳朵聽,生怕錯過了哪些細節或哪些趣事兒。
奶奶說,她小時候碰到過長達四年的荒災,當時家裡已經到了窮困潦倒的地步,又趕上饑荒,常常沒有飯吃。她們一家五口為了充饑,經常吃一些樹皮、野菜。如果誰家的粗糧能填飽肚子,那就已經是十分幸運了。奶奶的媽媽當時為了讓孩子改善夥食,從多年不用的案闆上一點點摳出曾經做面食殘留的面粉,為奶奶和她的弟弟妹妹做三小碗面疙瘩,奶奶說,她小時候最甜蜜的回憶大概就是媽媽親手做的面疙瘩了。奶奶還說,當時她最大的願望就是以後能夠吃飽,能夠餐餐吃上一碗白米飯。
第二天中午,我看着一碗由農民伯伯的汗水和奶奶童年時最大的夢想拌在一起的大米飯,大口大口地吃了個一幹二淨。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深切地體會到了要珍惜糧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