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被當作燒火棍的桃木,變身精美的雕刻工藝品
肥城桃木雕:雕鑿點刻,以木傳神
□ 本報記者 王洪濤 曹儒峰 本報通訊員 紀宗玉
左手執刀、右手舉錘,在紛飛的木屑中,從上到下,從前到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刀迹時而清楚細密,時而粗狂圓滑……在肥城“桃木王”旅遊商品店,肥城桃木工藝總商會會長王來新正襟端坐操作案前,在他手中,一根根桃木變身精美的雕刻工藝品。
今年十月,“泰山桃木王”作為肥城桃木雕刻民俗代表,閃耀第43屆(迪拜)世界博覽會,占全國八成銷售份額的肥城桃木旅遊商品再次走出國門,讓世界矚目。“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品牌走進迪拜世博會,這是咱肥城的榮耀。”王來新說。
作為肥城桃木雕刻民俗的傳承人、“泰山桃木王”品牌的創始人,今年54歲的王來新6歲起就跟着挑着貨郎擔的爺爺走街串巷雕刻桃木,一家人靠着爺爺手裡的刻刀維持生計。自幼受家庭熏陶的王來新20歲時便掌握了桃木雕刻的各種工藝技術。但是當時的桃木雕刻隻是民間的一種簡易手工藝品,沒有形成旅遊商品。
1999年6月,王來新在肥城創辦了第一家桃木加工企業。經過一年的嘗試,王來新終于生産出了第一批訂單——幾百把桃木劍。2001年,王來新博采衆長、推陳出新,決心将桃木雕刻發揚光大。他遍訪肥城雕刻老師傅,把他們肚子裡的絕活“淘”了個遍,又專門到浙江、江蘇、江西等地學習雕刻技法。
“這是浮雕刻法,是在融合多家浮雕技藝的基礎上發展來的……”王來新介紹,過去的肥城桃木劍僅有劍體而無劍鞘,且隻有平雕一種刻法,圖案、造型單一。王來新從桃行裡收集了上萬株廢棄的桃樹枝幹,嘗試着将浮雕、镂空雕、線雕、立體雕等傳統木雕技法“植入”桃木雕刻,還研制出了獨特的“掐絲繪琺琅”技藝,刻刀也由一把小刀發展成大小不一、造型多變的近百種刀具。
雕鑿點刻,屏氣凝神。刻刀深深淺淺地“吻着”桃木,手起刀落,原本廢棄當作燒火棍的桃木,正一點點被賦予生機。一層描繪、一層雕琢,如此反複,呈現出的作品立體通透,生動細膩。
“這是一組十二生肖雕刻,十二個‘小家夥’個個活靈活現。這份技藝雖已傳承了上千年,但在隻有幾厘米長的桃木上能刻出如此‘百變’的造型,這得益于對多家雕刻技法的借鑒吸收。”王來新說。
雍容華貴的桃木如意、飛龍舞鳳的桃木寶劍、巧奪天工的桃木屏風、小巧精緻的桃木擺件……走進肥城的桃木工藝品商店,仿佛置身桃木雕刻藝術的殿堂,天然桃木加上妙手雕刻,普通木頭“搖身一變”成了精美的藝術品。肥城桃木從“燒火棍”變成“錢疙瘩”,在這一過程中,程銀貴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
程銀貴的老家是江蘇省如臯市,程家在當地是有名的木匠家族,到程銀貴這裡已經是第六代。2001年4月,肥城市一年一度的“桃花節”吸引來了程銀貴。程銀貴回憶說,那時肥城桃木市場尚未開發,最初的産品隻有部分小挂件。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從江蘇搬到肥城創業,創辦了肥城市正港木業工藝品廠。20多年心無旁骛雕琢桃木,他的雕刻産品先後榮獲上百項大獎,連續9屆獲得全國桃木旅遊商品創新設計大賽金獎。
程銀貴還發起組建肥城市桃木雕刻協會,150多家企業加入。成立了肥城市桃木雕刻驿站,采取以師帶徒方式,招收當地農民工、貧困人員、殘疾人進廠學藝。
為解決桃木企業規模較小、生産經營分散等問題,2004年肥城市規劃建設了占地面積2.9萬平方米的中國桃木旅遊商品城,是全國最大的桃木旅遊商品研發、銷售、集散中心。目前已進駐正港、泰山桃木王、悅靈仙、新世界等知名桃木商戶100餘家,帶動從業人員萬餘人。
從2008年開始,每年4月桃花節期間,肥城都會舉辦全國桃木旅遊商品創新設計大賽,參賽範圍涉及全國800多家企業,參賽作品數量最多的一年突破了6000件。
2007年肥城桃木雕刻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2013年6月,“肥城桃木雕刻”被國家工商總局批準為國家地理标志證明商标。2013年10月,當地起草的《桃木制品通用技術條件》成為山東省地方标準。
據統計,截至目前,肥城市桃木旅遊商品生産銷售企業達到160餘家,全國連鎖銷售企業1500餘家,提供就業崗位4萬多個,年銷售收入達到20多億元,肥城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桃木旅遊商品集散中心”,享有“中國桃木旅遊商品之都”的美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