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帶動着石磨,把一盆盆大米磨成漿,通過漏鬥将米漿在鍋裡圓成圈,然後加熱約2分鐘左右,一張張綠豆粉就制作成功。
在重慶市黔江區城東街道河濱東路北段,筆者在附近居民的指引下來到這農家小院,剛走進院内就聞到了綠豆粉的清香味。
制作綠豆粉的兩人是夫妻,丈夫周傳信負責磨米漿和送貨,妻子袁應菊則負責竈台上的工作,兩人要趕在中午前把綠豆粉制作結束,下午還得準備第二天制作綠豆粉的用料。
周傳信介紹說,土地被征用後,夫妻倆1993年就開始制作綠豆粉,當時制作綠豆粉全是手工,一天下來累得夠嗆,還掙不了多少錢。1997年請師傅在石磨和竈台下方加裝了電機,半人工半機械化操作,既省時又省力,還提高了制作綠豆粉的産量。
“綠豆粉是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深受當地市民的喜歡。”袁應菊說,每年春節前是最忙的時候,一邊将制作好的綠豆粉拉到市場上去出售,一邊還得送城區面館。做生意講誠信,客人訂好貨就得按時送到。
俗話說得好,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夫妻倆制作綠豆粉20餘年,家庭條件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造型漂亮的樓房、環境優美的農家小院,他們用辛勤的勞動創造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