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
1.(2021山東棗莊檢測)原始人類經曆了從群居到聚族而居,從采集到種植,從狩獵到飼養家畜的演進過程。推動上述演進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築技術的進步
B.人工取火的發明
C.飼養水平的提高
D.生産工具的改進
2.(2021遼甯大連期末)2020年5月30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在甯波餘姚舉行。經國内外多家科研機構測定,該遺址的年代距今約7 800—8 300年,這一發現将甯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曆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往前推進了1 000多年。由此可見( )
A.考古發現是曆史研究的重要依據
B.科學技術是考古研究的決定因素
C.井頭山遺址處于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D.甯波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3.(2021山東煙台三模)據現有的考古資料所知,中華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個地區創造了原始文化,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區,時間上有先後,規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們各有特點,自成系統,既有個性,又有共性。這體現了中華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地區為主,逐漸向外輻射
B.分布廣泛,多元一體
C.在諸多區域同時出現,各自發展
D.各地區存在延續不斷的繼承關系
4.(2021重慶三模)2019年,在河南淮陽發掘出一處距今約4 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其中有各種形制的圓形遺存分布于人工墊築的台基之上,經考古專家初步判斷,很可能是當時糧倉的遺迹。如判斷無誤,這一遺存可實證( )
A.原始農業的發展
B.貧富分化的出現
C.社會階級的産生
D.早期國家的形成
5.(2021山東日照期末)良渚文化是距今約5 000年的長江下遊文化遺存。它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有明顯的社會分化和較強的組織能力。它把中華文明起源前推到與古埃及等文明大約相同的時間。良渚文化( )
A.形成了南北作物差異的格局
B.确立了中央集權的社會體系
C.豐富了中華早期文明的内涵
D.說明了世界文明具有同源性
6.(2021湖北孝感三模)某學者在其曆史論文中先後引用了如下的材料:“芒芒禹迹,畫為九州”;“夏有亂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據此推斷,這位學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為了說明( )
A.階級的産生
B.王的出現
C.早期國家的誕生
D.世襲制的确立
7.(2021廣東汕頭三模)據史書記載,大禹晚年決定禅位給伯益,但四方諸侯比較屬意禹之子啟。禹死後,伯益與啟争奪王位,啟殺伯益而繼承王位。這一記載表明當時( )
A.夏朝控制地方的手段單一
B.權力繼承方式發生變化
C.諸侯擁有國家事務的決定權
D.國家權力實現了高度集中
8.(2021山東濟南一模)占蔔是商代統治者通過貞人(專職占蔔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權的一種手段。從已發現的蔔辭來看,商代前期占蔔的範圍非常廣泛,多為貞人解釋和發布;但後期的範圍卻大為縮小,多為商王行止的記錄。這反映出( )
A.商代後期政局更加穩定
B.商王的權力在不斷增強
C.宗教祭祀活動逐漸減少
D.神權與王權正走向分離
9.(2021福建泉州三模)圖1是1963年出土于陝西寶雞的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尊内底鑄有銘文122字,其中寫道“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乂(yì治理、安定)民”。圖2中的“中國”指當時( )
A.統治的地域中心
B.漢文化影響範圍
C.封建政權的稱謂
D.中華民族的總稱
10.西周王朝統治穩定後,周公決定在地處中原中心地帶的洛邑建立新的都城。都城開建後,據說周公看到天下的諸侯紛紛響應王朝的号召前來參加築城,非常高興,說:“示之以力役且猶至,況導之以禮樂乎?”由此可見,周公決定修建洛邑的重要目的是( )
A.加強對中原地區有效控制
B.檢驗周王在諸侯中的權威
C.對殷商頑民進行嚴密監視
D.建立周王朝新的政治秩序
11.(2021湖南益陽三模)有學者論及《詩經》中的“風”和“雅”時認為,“風”是一國之音,帶有鮮明的地域特點,“雅”是“四方之風”,為天下正音。這反映了( )
A.分裂動蕩的社會現實
B.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尖銳
C.多元一體的政治特點
D.現實主義創作傳統形成
12.(2020天津卷)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給村社成員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換,村社成員要随份地變動而遷居,即“三年一換土易居”。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進行交易買賣 B.收獲全部上繳國家
C.屬于小農經濟範疇 D.所有權歸國家所有
13.“天命”是商周時期的重要觀念。商人認為“天命”不可轉移,而周人則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故統治者為了獲得“天命”,必須“敬天保民”。這表明周代( )
A.對天命觀持排斥态度
B.對天的認識理性化
C.天子權力有所下降
D.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14.(2021四川樂山三模)甲骨文的美術性格使書寫者和讀者都能發揮其想象力,創造新的審美享受和思想境界,能使同一文字互相會意,正好彌補了中國地大、方言甚多這種語音上的缺陷。材料意在說明甲骨文( )
A.有利于統一文化的形成
B.加速了周邊民族的“漢化”
C.有助于中央集權的鞏固
D.消除了區域交流的障礙
15.(2021湖北黃岡三模)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的西周大克鼎,是當時大貴族膳夫克為祭祀其祖父師華父而鑄造的青銅器。其鑄造目的體現了( )
A.宗法血緣 B.皇位世襲
C.家庭和睦 D.中央集權
二、非選擇題
16.(2021浙江甯波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桑,《說文》:“桑,蠶所食葉。”在甲骨文中可釋為桑的字如
,從甲骨文中桑字諸形反映出,殷人對桑樹的三種樹形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絲,《說文》:“絲,蠶所吐也。”……甲骨文中反映出殷人已懂得練絲……經過對殷代絲綢實物的研究,殷代确已開始使用簡單的提花裝置的織機……從甲骨文我們還可以看出,商代可能也有管理絲織業的官吏。
——摘編自羅存康《試論商代的蠶絲業》
材料二 殷墟出土了極為豐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類。因為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曆史的直接記錄,它讓我們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讓我們直接面對商代的文明高度。
甲骨文是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作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誕生起就是美的載體,為藝術創造提供了廣闊空間。數千年來,伴随着漢字的演變,也形成了舉世無雙、源遠流長的書法藝術。
發現120年來,甲骨學已經發展成一個國際性學科,研究者遍布中國、美國、日本等數十個國家,成為認知中國早期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摘編自《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2019年)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商代蠶絲業發展的狀況,結合所學知識,用一句話概述紡織業在商代經濟生産中的地位。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甲骨文的曆史價值。
17.(2021河北滄州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與商王朝相比,西周的統治有其鮮明的特點。其一,重視國家的制度建設,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禮”體系得以确立。古人喜歡用“周公制禮作樂”來表述……其三,政治疆域和文化影響區域大大拓展,這與“分封制”的大規模推行密切相關。可以說,這是一個神權下降、王權強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時代。
——摘編自劉芃、朱漢國《曆史學習精要》
從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任選一個角度自拟題目,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
答案與解析
課時規範練1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1.D 解析 生産力的發展是人類進步的根本動力,而生産工具的改進是生産力進步的主要表現,故選D項。從采集到種植的轉變和建築技術的進步無關,排除A項;人工取火的出現也是生産力進步的一個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項;飼養水平的提高與從采集到種植的轉變無關,排除C項。
2.A 解析 井頭山遺址的考古成果将甯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曆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往前推進了1 000多年。由此可見,考古發現是曆史研究的重要依據,A項正确。
3.B 解析 材料“但是它們各有特點,自成系統”說明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既有個性,又有共性”說明各原始文化存在着文化的交流,逐漸走向“一體”,綜合說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點,B項正确。
4.A 解析 糧倉遺迹分布于台基之上,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懂得對糧食做防潮處理,這可以用來證實當時農業的發展程度,故選A項。
5.C 解析 材料中良渚文化的諸多信息說明其是比較成熟的文明形态,時間比較早,豐富了早期中華文明的内容和特征,故選C項。
6.C 解析 材料反映出當時已經有初步的行政區劃,制定了刑法,建立了都城,這些都是國家出現的重要标志,C項正确。
7.B 解析 據材料可知,大禹晚年決定禅位給伯益,但禹之子啟在禹死後殺伯益而繼承王位。這說明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禅讓制,即權力繼承方式發生變化,故選B項。材料無法體現夏朝控制地方的手段單一、諸侯擁有國家事務決定權,故A、C兩項錯誤;國家權力實現高度集中始自秦朝,故D項錯誤。
8.B 解析 從材料信息看,商代後期貞人占蔔範圍縮小,不能随意進行占蔔并發布蔔辭,發布和解釋蔔辭更多掌握在商王手中,體現了商王權力的增強,B項正确。材料中僅僅涉及貞人職權範圍大小的變化,并未涉及政局、祭祀的信息,A、C兩項排除;商代後期,商王逐漸壟斷神權和王權,神權和王權走向統一,D項錯誤。
9.A 解析 材料“自之乂(yi治理、安定)民”是統治百姓,由此推斷“餘其宅茲中國”是其統治區域,故選A項。
10.B 解析 由材料“天下的諸侯紛紛響應王朝的号召前來參加築城”“示之以力役且猶至,況導之以禮樂乎”可知,周公營建新都城之後,發現天下諸侯都來參加築城,周公認為,讓諸侯出力都可以,那麼禮樂教化更可以了,這說明周公通過修建新都城來檢驗周王的權威,故選B項;“有效”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強調修建都城,并未提及對頑民的舉措,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西周王朝統治穩定後的措施,而非周王朝建立初期的政治秩序,排除D項。
11.C 解析 “風”是地方之音,帶有地域色彩,而“雅”是天下正音,體現了多元性和統一性,即多元一體的政治特點,C項正确;“雅”為天下正音,說明當時并不是分裂動蕩,排除A項;“風”“雅”體現的不是平民和貴族之間的矛盾,排除B項;D項與題幹内容無關,排除。
12.D 解析 材料中“私田是分給村社成員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換”說明私田的所有權是國家所有,私田主人僅僅有使用權,故D項正确;井田制下無論公田、私田都不能買賣,故A項錯誤;結合所學可知,私田的收獲物作為報酬歸私田耕種者所有,不是全部上繳國家,故B項錯誤;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不屬于小農經濟,故C項錯誤。
13.D 解析 據材料可知,周代統治者具有“惟德是輔”“敬天保民”的德治思想,故選D項;從題幹中可看出,周代統治者是想通過宣揚“敬天保民”的思想來獲得“天命”,不是排斥“天命”,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德治思想而非對天的理性認識,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天子權力,排除C項。
14.A 解析 根據題幹内容可知,甲骨文“正好彌補了中國地大、方言甚多這種語音上的缺陷”,說明甲骨文可以使得人們的書寫語言達成一緻,這對于統一文化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故選A項。
15.A 解析 根據“為祭祀其祖父”可知,其鑄造目的體現了重視血緣親情的宗法血緣,故選A項;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排除B項;材料信息與家庭和睦無關,排除C項;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排除D項。
16.參考答案 (1)狀況:商代蠶絲業已經比較發達;商代已經掌握了缫絲、織造等技術;可能出現了管理絲織業的專門官吏。
地位:紡織業在經濟生産中已經相當重要。
(2)曆史價值:數量可觀的甲骨文資料反映了商代社會的信仰、制度文化和經濟生活;商代的甲骨文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有着重要的價值;是認知中國早期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17.參考答案 示例
題目:分封制鞏固了西周的統治。
闡述:分封制明确了周王權力和諸侯義務,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序列,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縱向聯系;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分配國家政治權力,加強了諸侯國之間的橫向聯系。分封制有利于周朝政治疆域的擴展和周文化的傳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認同、文化心理認同逐漸形成。
總之,分封制使西周的國家政權由松散走向嚴密,鞏固了統治,擴大了影響,是一種制度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