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一過,天氣更加炎熱了,又多雨,在高溫和潮濕的雙重打壓下,很多人胃口都差了,隻想吃點涼菜、水果、冰淇淋,但時間一久,身體越來越吃不消了,不僅容易疲憊,還出現了消化不良、身體水腫、大便不成形等症狀。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這時候就要警惕是不是濕邪侵體了。中醫認為:濕氣最容易滲透,時間久了會損壞脾胃消化功能,繼而可影響日常生活。那這種濕邪是如何侵入體内的呢?
一、内濕、外濕要清楚
夏季更容易被濕氣纏身,無非這兩個原因:環境因素和自身因素。
1、環境因素-外濕
外濕大多是由于氣候和自身不良習慣所緻。
氣候原因大多是因為本身生活在潮濕之處,或者遇上多雨季節,導緻日常生活經常伴随着潮濕。
還有一些外濕是因為不良習慣導緻的,比如夏季暑氣蒸騰,身上衣物總會被汗液打濕,不及時更換衣物,有可能會導緻濕氣入體;還有洗完頭發沒有吹幹,時間久了也可能會導緻濕氣入體。
2、自身因素—内濕
内濕是因為脾胃損傷所緻,脾胃受損後,運化水濕功能變差,導緻大量的水分停聚到體内産生濕濁之氣。
而一些不良習慣會導緻脾胃受損,比如:長期暴飲暴食、作息不規律、不運動、長期酗酒或者食用生冷瓜果、冷飲等性寒之物。
二、濕氣危害要明白
1、影響容貌
濕氣會困阻脾胃,繼而影響氣血運行及皮膚代謝,時間久了,可出現皮膚暗沉粗糙、長斑,或者毛囊炎和痤瘡等。
2、導緻虛胖或者浮腫
虛胖人群大多與脾虛有關,尤其是小腹肥胖。而且虛胖者總是“瘦不了”,其實是脾出現了問題——脾胃虛弱時,再繼續納入,飲食中的營養就容易堆積在中焦,引起肥胖。
而浮腫是因為體内濕氣會加重脾運化水濕的負擔,有時甚至會影響腎的排尿功能,繼而導緻全身浮腫。
3、導緻精神狀态差
中醫說“濕氣如裹”,濕氣重會影響人體内各器官的正常運作,導緻免疫力下降,使人更容易感覺到疲倦,所以常有頭沉、無精打采的感覺。
4、影響排便
體内濕氣過重,會造成“濕氣黏腸”,大便次數增多,且有拉不幹淨的感覺。
5、傷害關節
由于體内濕氣重,容易導緻關節部位肌肉内出現氣滞血瘀,經絡不通,就會出現關節部位的滞痛、脹痛、鈍痛,比如可出現膝關節腫脹、活動受限等。
6、損傷脾胃消化功能
當體内有濕氣,會阻礙脾胃運化水濕,造成消化不良,從而加劇體内濕氣的産生。因此濕氣重會導緻食欲不振、腹瀉等,甚至陷入惡性循環。
三、“寒濕”、“濕熱”需分辨
濕氣是萬惡之邪。在緻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邪氣中,濕邪是比較難調治的。因為它常常與别的症狀相結合,比如:遇到寒氣,就變成“寒濕”;遇到熱,就變成“濕熱”。
那我們如何辨别體内是否有濕氣,如果有,又屬于哪種濕氣呢?可以從以下4個角度分辨:
1、大便
正常的大便呈金黃色、圓柱體、香蕉形、并且很通暢。當有濕氣入體時,大便不成型、長期便溏:
①寒濕:寒濕患者腹瀉持續時間長,一天可能要拉很多次,大便比較粘馬桶;
②濕熱:濕熱患者腹瀉比較急猛,且與便秘常常交替進行。
2、小便
正常的小便應是淺黃色透明液體。而濕氣入體後:
①寒濕:尿液透明,但是尿量較多;
②濕熱:尿液呈黃色、氣味較重。
3、舌苔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薄白的舌苔,幹濕适中,不滑不燥。當有濕氣入體時,舌苔變得厚膩:
①寒濕:舌苔呈白色且厚膩;
②濕熱:舌苔呈黃色且厚膩。
4、體味
當濕氣入體後:
①寒濕:很少出大汗,沒什麼體味;
②濕熱:容易出汗,體味較重,尤其是腋下和腳。
四、祛除濕氣,内外兼修
1、一粥一飲,内健脾胃
首屆全國名中醫,82歲的毛德西毛老,推薦了芳香三味飲,通過芳香化濁的作用來幫助我們祛除濕濁。
【芳香三味飲】
藿香與佩蘭的芳香,可以化濁氣,治療口氣穢濁,也就是口臭;砂仁芳香開胃、健脾止瀉,還可預防海鮮過敏。
這三味藥不偏過寒也不偏過熱,很适合調理脾胃,任何體質的人都能用。
【食材】藿香10克(可選擇鮮藿香,效果更好)、佩蘭10克、砂仁8克。
【用法】一起沸水沖泡代茶飲,如果煎煮的話不要超過20分鐘。
【适宜人群】胃脘痞悶、口淡乏味,或口中有穢濁之氣、肢體疲倦、腸鳴漉漉、舌白潤膩。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原院長王振海王老經常吃的一道粥品——赤豆薏米粥,也有助于祛濕。
【赤豆 薏米】
薏米被稱為“祛濕之王”,和赤小豆搭配,是祛濕的經典食療方。
【用法】煮粥時放入适量的薏米即可。
【注意】“寒濕”者可以用炒薏米,削弱涼性,更溫和、健脾、止瀉。“濕熱”者則用生薏米。
【炒薏米的做法】薏米洗淨後晾幹,放入鍋中,小火不停翻炒半小時左右,炒至金黃,有香氣散發出來即可。
2、一個穴位,外排濕氣
陰陵泉穴是脾經上管理身體水液的穴位,是人體重要的排濕大穴。可以健脾益氣,促進脾運化水濕。
【按揉方法】在小腿内側,胫骨内側下緣凹陷中找到陰陵泉穴,以穴位為中心,用拇指順時針逆時針旋轉各揉1分鐘-3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