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來著名詩人公劉的長篇詩歌《乾陵秋風歌》。
一個雨後天晴的秋日上午,晴空萬裡,面對睡美人一樣的乾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在曆史和時間的多向維度上,詩人公劉慨歎武則天的無情。
“這裡睡着一個十四歲離娘不掉淚的女人,
一個替皇上和太子換亵衣的女人,
一個被老子最先喚作媚娘的女人,
一個被兒子最後封為正宮的女人,
一個不甘心苦伴黃卷青燈的女人,
一個在尼姑庵裡養私生子的女人,
一個掐死嬰孩嫁禍于人的女人,
一個格殺情敵毫不手軟的女人,
一個被兩代玩弄的逆來順受的女人……”
和詩人公劉的看法一樣,兩宋之後,在一些人的眼睛裡,武則天是一個伺候過唐太宗李世民和太子李治的女人;是一個先給父親李世民當小妾,後給兒子李治當老婆的女人;甚至,她是一個被父子兩個玩弄過的女人。
似乎武則天是一個放蕩不羁、水性楊花、蓬頭垢面,感情世界一片狼藉的壞女人。
但是,我們看李治和武則天的交集,便發現他們的感情可謂大唐綻放的一枚自由之花。
劇照武則天
對于他們二個人的初情,現在我們看到的曆史記載有兩處。一個是歐陽修在《新唐書》裡面說的:“高宗為太子時,入侍,悅之”。另外一個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面說的:“上(唐高宗)之為太子也,入侍太宗,見才人武氏而悅之”。
不管是歐陽修還是司馬光,都很吝惜自己的筆墨。他們用很簡短的幾個字描寫了太子李治和武才人的戀情。那麼,他們的戀情萌芽在哪一年?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呢?
我們先從太子李治說起。628年6月,長孫皇後在長安東宮的麗正殿生下了第三個兒子(唐太宗第九個兒子),字為善。三歲的時候(631年)被封為晉王,五歲的時候(633年)就被遙授并州都督。和李世民的其他孩子相比,這個兒子是一個聰明好學,寬厚仁慈,孝順懂事的好孩子。按照《舊唐書》的記載,在636年母親長孫皇後去世時,他“哀慕感動左右,太宗屢加慰撫,由是特深寵異”。
年齡很小的李治深得父親唐太宗的喜愛。讓這種喜愛變成信任,是因為晚年的李世民後院起火。原因是,太子李承乾長着長着學了不少壞毛病。是一個喜歡聲色犬馬,漫遊無度,不守規矩,又因為遊獵而折了腿腳。這讓皇帝李世民心裡很是厭惡。那時候的魏王李泰喜歡讀書,能寫一手好文章。讓李世民放心的是,李泰遍讀藝文,組織人員編寫了一本叙述地理山川的書籍《括地志》。年齡日高的李世民心生歡喜,慢慢寵愛四兒子魏王李泰,并答應把他立為太子。一看自己的前景有了曙光,李泰心中竊喜,也開始給自己拉開了人馬。
這讓身為太子的李承乾感到自己将來的位子會有麻煩,他已經沉不住氣了。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與李元昌、杜荷、侯君集等人密謀,準備炮制一個新的玄武門之變,把自己的老父親李世民趕下皇位。可以說,李承乾是雞蛋碰石頭——掂不來輕重。他哪裡是自己父親的對手?密謀敗露,他立即被廢黜掉。
劇照武則天
一個急着當皇帝,一個想奪取太子之位。顯然這兩個兒子都不是理想的接班人。知子莫若父,那時候的唐太宗李世民有着準确的判斷。如果立魏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了;如果立晉王李治,李泰與李承乾便可安然無恙。
唐太宗李世民的心意已決,要立晉王李治為太子。為了讓朝臣們心服口服,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無忌、房玄齡、褚遂良、李勣等商議,大家都覺得晉王李治是一個仁孝懂事,是可以擔當重任的人物。
這年,太子李治十六歲,武則天二十歲。當時,李治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太子位置,也不可能和武才人有太多的交往,兩人沒有萌生情感的可能。
劇照武則天
645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讨高麗返回長安的路上患病。到646年春季回到長安的時候,他的病情一直沒有好轉。知道自己去日無多,皇帝李世民很是着急,他要抓緊時間培養太子李治,“诏全國機務并委皇太子處決。”而太子李治則是“間日聽政于東宮,既罷,則入侍藥膳,不離左右。”
這時候,武才人的主要任務是侍奉病榻上的皇帝。她和太子李治見面的機會多了起來。
19歲的李治潇灑英俊,是一個風流倜傥的少年郎。23歲的武才人妩媚動人,是一個情意綿綿的妙齡女。一個聆聽父皇的治國教誨,一個侍奉皇帝的衣食起居。在皇帝身邊,大唐的儲君和父親的才人眉目傳情,情由心生。“時,上(當時的太子李治)在東宮,因入侍,悅之。”
由貞觀二十年(646)開始到貞觀二十三年的三年時間裡,太子李治和武才人已經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病床前埋下了愛情種子。
等待他們的,将是一個美麗的綻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