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許多人選擇乘飛機回家過年或是外出旅遊。
方便快捷的同時,對于一些本身患有疾病的乘客來說,飛機的起降、轟鳴、震動、低氣壓、輕度缺氧、客艙内空間狹窄等條件都容易引起身體不适。
近期,英國《自然心髒病學》評論雜志刊登了一篇文章稱,有九類心血管病患者不适合乘坐飛機旅行。《生命時報》采訪航空總醫院專家,解釋在高空時身體會出現什麼變化,并給出一份乘坐飛機的健康注意事項。
受訪專家
航空總醫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醫師 任鳳學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藥學部博士 牛一民
《自然心髒病學》:9種人不建議坐飛機
2022年1月,英國《自然心髒病學》評論雜志刊登了一篇文章,指出有以下心血管病的人,不建議坐飛機:
(1)過去2周内發生過心梗;
(2)不穩定心絞痛尚未控制;
(3)過去2周内接受了冠脈介入治療;冠脈介入治療的簡單病變患者,可考慮短期出行;
(4)過去3周内接受過心髒外科手術或瓣膜介入治療;
(5)心功能IV級心衰或失代償性心衰患者;
(6)未控制的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
(7)艾森曼格綜合征;
(8)未控制的肺動脈高壓;
(9)有氣胸(如在接受心髒大手術後)。
文章指出,這9類人出門前要考慮一些問題,比如:評估出門在外的風險;臨行前去醫院做個檢查,問下醫生是否要調整治療;疫苗接種(比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也要了解目的地的季節與氣候、空氣污染、旅行距離和時間、時差、海拔、進行的活動和住宿等。
高空中,身體有很多變化
客機飛行的主要高度範圍在對流層和平流層的下層(大約8500~13000米),處于低壓低氧環境。
飛機起降時,高空中機艙内的壓力比在地面時要小,會導緻血管、鼻、耳等器官内部壓力改變,進而影響生理功能。
1
血管、鼻、耳等器官變化
- 人體内血管的血壓與環境壓力的差值加大,會導緻血壓急劇變化。
- 氣壓變化還會對鼻窦帶來影響。為保持鼻窦内壓力與外界氣壓的平衡狀态,人體要通過鼻窦出口的氣流來維持平衡。
- 飛機下降階段,由于中耳内氣壓比體外低,首當其沖的就是鼓膜,受外界高氣壓影響而内陷,會有耳朵發悶、疼痛等。
2
心衰患者可能呼吸性堿中毒和缺氧
心衰患者前往約2000米海拔的目的地旅行是安全的,但在高海拔更容易受到影響。
超過海拔2500米後,氣壓會下降,空氣中氧分壓也會降低。此時人的呼吸頻率和潮氣量增加,可緻呼吸性堿中毒和低氧利尿。
缺氧可引起肺血管收縮,并最終導緻肺動脈高壓,這是高原肺水腫的機制。為了補償較低的動脈含氧量,交感神經系統激活,心率和每搏量增加,使心衰患者易發生失代償。
3
血容量減少,每小時約丢失200毫升體液
飛機上機艙濕度較低,氣溫較低,加上通風,會增加每小時約200毫升的體液丢失。由于保持坐位,下肢的血液淤積。超過4小時,可使體液減少約6%。
若在飛行中飲用無鈉、含酒精或含咖啡因的飲料,會促進利尿,并可能進一步增加體液流失。
若出現血容量不足和脫水,會導緻電解質或酸堿紊亂,具體可表現為疲勞、乏力、體重減輕、心率增加、肌肉痙攣、虛弱、體位性頭暈、腹痛、尿量少、低血壓、嗜睡和精神錯亂。
飛行中出現狀況怎麼辦
有疾病的患者搭乘飛機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尤其是長途飛行發生意外的可能性更高。為了防範飛行中出現意外狀況,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如果患有慢病或近期患重感冒、急性腸胃炎等急症,在乘坐飛機出行前,最好咨詢醫務人員,根據醫務人員要求攜帶必要的藥物,掌握基本的醫療知識。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登機尤其需要備好應急藥物,最好帶上血壓計、體溫計等檢測生命體征的儀器随時檢測。
飛行中如果出現身體不舒服,可參照以下建議:
飛機起飛、降落等氣壓變化大時可多活動下颚,做咀嚼、吞咽動作,可以調節身體内的氣壓變化,避免體内器官受到過大壓力。
飛行中不妨多喝點水,每隔30分鐘站起來舒展上下肢,或離開座位走動,促進血液循環。
如果在空中,突然出現胸悶氣喘等不适,要及時向空乘人員求助,為治療争取時間。
專家提醒,長途飛行5小時以上的旅客,最好選擇靠近過道的座位,經常起身和走動,活動全身,拉伸小腿肌肉。
有必要的話,可以穿上低膝彈力襪,以防靜脈血栓。在飛機上要注意多飲水,并盡量避免喝咖啡以及其他含有咖啡因的飲料。▲
本期編輯:王薏欣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