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省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是加拿大的主要港口城市和重要經濟中心,也是加拿大西部的政治、文化、旅遊和交通中心。
溫哥華坐擁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省的核心地帶,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也是該省面積最大的城市。按人口來算,溫哥華是加拿大第三大城市。
2016年,溫哥華市區人口已達63.2萬。
溫哥華擁有高度發達的電影制片業,是北美洲繼洛杉矶和紐約之後的第三大制片中心,素有“北方好萊塢”之稱。
據考古學界的發現,原住民族在8000至10000年前已于溫哥華一帶出沒,并于現史丹利公園、福溪、基斯蘭奴、格雷岬和菲沙河口等地設有村落。
溫哥華在1858年隸屬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省省會,現市界以内首個歐洲人聚落待1862年才于現馬寶區一帶出現。
布勒内灣對岸的穆迪圍(今北溫哥華市)于1863年出現一個鋸木工場,标志着溫哥華一帶伐木業的開始。
溫哥華于1881年約有1000名居民,到1900年上升至2萬人,到1911年再上升至10萬人。
1792年,英國人喬治·溫哥華海軍上校的探險船為找尋西北通路航海到巴拉德灣一帶。1862年起歐洲移民在海灣沿岸定居,建立了名為格蘭維爾的鋸木廠小鎮。
1867年時,綽号“Gassy”的傑克·丹頓來到此地,他在蓋士鎮的華特爾街,即現址的蓋士鎮,蓋了一個木造的沙龍酒吧供四面八方來的拓荒者憩息,這就是溫哥華第一家飯店的起源。
在1886年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通車後,溫哥華正式設市,并公推傑克·丹頓為第一任市長。傑克·丹頓與他的幕僚決定為紀念第一位到達此地的探險者,将此城市命名為溫哥華。
溫哥華下設10個區和5個鎮,它們分别是西溫哥華區、北溫哥華區、溫哥華西區、溫哥華東區、穆迪港區、本拿比區、高貴林區、比特港區、楓樹嶺區、新威斯敏斯特區、列治文鎮、三角洲鎮、蘭裡鎮、索裡鎮和白石鎮。
溫哥華三面環山,一面靠海,地勢平坦,東部有綿延的落基山脈,西面直接楔入太平洋,無論從北面的山裡下來跨越海灣進入溫哥華市,或者從南面的平原越過弗雷澤河到溫哥華市區,都需要借助多座大橋,跨過海灣或河流,進入市中心。
溫哥華全年氣候溫和,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季氣溫一般在攝氏20℃左右,冬季氣溫在0℃以上。
溫哥華一月的平均最高溫度為6℃,七月為22℃,年降雨量比托菲諾少一半。冬季很少下雪,但仍有較多的降雨量,為溫哥華帶來“加拿大雨都”之稱。
11月份溫哥華的氣溫在一般保持在3℃—9℃之間,溫潤而舒适。
開埠初期,英格蘭裔、蘇格蘭裔和愛爾蘭裔的居民曾經占市内人口的多數,而英裔社群的文化和特征于某些地區仍然非常明顯,尤以南固蘭湖和克裡斯戴爾為甚。
溫哥華已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每年都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到溫哥華定居,令這個城市成為一個充滿多元文化的萬方之都。
迄今為止,溫哥華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亞裔,其中最多的就是華人,每年還有超過10000名的華人新移民湧入。
中國文化已經成為溫哥華精彩紛呈的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資料整理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