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學期悄然而至
大家有什麼樣的願望和規劃?
有同學希望在科研上有所突破
有同學希望在社團活動中發光
有同學計劃入門一種小語種
有同學計劃堅持每日健身
大大小小、豐富多樣的目标
都讓這個學期更加令人期待
還有一群浙大青年
有一份共同的心願
他們希望通過日複一日的堅守
陪伴稚嫩而堅強的心靈
播撒愛與希望的種子
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今天讓我們通過三份手記
聽聽三屆支教團成員代表的心路曆程
要做一個樸實而真摯的“放大器”期中考試監考時,我看到了一篇一年級的課文——《大還是小》,“我自己穿衣服、系鞋帶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我夠不到門鈴、聽到雷聲喊媽媽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有時候,我希望自己不要長大,更多的時候,我盼着自己快點長大。”
一年級的簡單課文,卻直戳我心,一百多天的支教日子裡,我也有時覺得自己很小。當我看到十歲孩子挑起養家重任,獨自帶着弟弟妹妹在縣城求學的時候;當孩子面對“你的家長呢”的問題,平靜地說出“我沒有爸爸媽媽,我就是家長”的時候;當六年級的學生聽不懂最基礎的拼音的時候;當上進聰明的小女孩因為家人不支持自己讀書而掉眼淚的時候;當我在放學路上擡頭看到被道路兩邊的樹木分割得整齊而又遼遠的天空的時候,我時常感到自己的能力太有限。
但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當我經曆一小時車程翻到山的背面,給鄉裡的孩子們發放“暖冬”衣服,看到他們純真笑容的時候;當我送生病的學生回家,她坐在我電瓶車後座,輕輕環抱住我的時候;當我感受到學生變得開朗上進的時候;當我收到遠方一批又一批的愛心人士發來的溫暖物資的時候,我的内心充滿着力量和感動。我深知,一年裡,一定會有一些孩子,會因為我們的到來變得不一樣,也許是生活更加舒适,也許是人格更加正直,也許是夢想更加接近。
我深知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團隊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但我一直在想,我要做一個“放大器”,一個在電路裡能把微弱的信号放大若幹倍的元件,牢牢地接在西部的土地上,放大我的學識和能力,放大社會愛心人士們的善意和關心,也放大孩子們的信心和夢想。
2020年11月,昭覺縣正式脫貧摘帽。我們也在思考,支教團該如何做好這樣的“放大器”,從“輸血式”幫扶轉變為“造血式”教育。于是,“求是之子”青年人才培養工程應運而生了。我們選拔昭覺縣内品學兼優的學生,給予他們在思想引領、素質提升、實踐體驗等方面長期化、全方位、系統性的培養,期望他們通過培訓,開拓更多維的視野,樹立更遠大的理想,和我們一樣,投入到西部建設的宏偉工程中來。
支教生活已過半。我有時候覺得自己很小,但是更多的時候,我盼着自己做好一個樸實而又真摯的“放大器”,在我的教學助學工作上、在西部地區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承擔更多的青年責任,發揮更大的青年力量。
陳一諾
浙江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
憶台江,那段育人育己的曆程當時,我在台江縣民族中學高一年級任教四個班級的政治。教學任務最重時是一周16節正課,同樣的知識内容要分文科生、理科生、理科尖子生三類備課。我的學生也不負期望,特别努力。在這一年幾乎所有的正式考試中,這四個班級都在同類班級中名列一二。在第一個學期結束之時,我寫下了一句話——“做四個班的政治老師特别幸福,傳遞正向價值觀特别有使命感。”
台江實在是個太特别的地方,有太多的關懷和善意彙聚于這片土地,長期受到各級部門、單位,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幫扶。因此,作為政治老師,我認為自己是有一份使命在的。我希望這群被社會溫柔關愛着的小孩,能有美好的品質、正向的價值觀,能夠溫柔善良地對待别人、看待世界。這也是我在浙大的老師教我的。
這是我在距離支教結束十天時寫的小短文節選。後來,在支教團夥伴的鼓勵下,我把它刊在了《北辰》上。那是我們指導台江民中文學社的學生創辦的校内小刊,“北辰”即有指引前行之義,上面多刊登學生課餘的佳作。
“二十年,三十年或者四十年,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地方享受便利生活的人,在某個領域内踏實工作、因着奮鬥而擁有屬于自己的事業的人,目之所及已然共同富裕、身處之地皆有美麗生态的人,信仰并享受民主、自由、法治、平等、文明的真正幸福的人……将是你,也将是我。人從不停留,少年永遠熱血純真,青年永遠意氣風發,中年永遠勇毅笃行……最好的時代永遠有最好的一代代人,向上的時代永遠給予人最好的舞台。不必懷疑,我們就正處在這樣滾滾向前的時代。我們不停留,你們也不要停留。因為——我就是你,我們就是你們。”
如今,離開美麗的貴州台江已過半年。我常常想起它和那裡的一切。“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這是研究生支教團的口号。何以終身難忘,我想育人與育己的結合是重要的一方面。在西部大地,在三尺講台,我看到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如何讓西部基層煥然一新,也感受到國家政策如何在最微小個體上顯出成效;觀察到東西部協作之下教育事業同心向好的發展趨勢,也不斷地鼓勵學生增長才幹,走向更遠更廣闊的舞台;實踐了将個人與黨和國家事業聯系在一起的青年使命,也淬煉了更幹淨純潔的黨員品格。
此刻,冬日煦暖,走在啟真湖邊,我想我仍然是“風雨橋上的求是人”。
舒姝
浙江大學第22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
景東與我,是緣分,更是堅守2019年8月4日,我第一次來到了景東,這個大山深處的美麗縣城。半個月的時間,實踐團一步步探尋着浙江大學對景東的教育扶貧工作究竟改變了什麼、改變了多少。我們走訪了當地的新民完小、錦屏鎮中、景東職中,校長們的耐心回答為我們漸漸刻畫出景東縣教育現狀:政府給予了大量資金投入、浙江大學有一屆屆研究生支教團薪火相傳,既有經濟支持,亦有精神引領,景東當地的教育事業逐漸改善,但面對現實,依然存在着人才緊缺、教育質量不高等問題。
我記得訪談到新民完小時,王校長講到他單純又堅定的信念:“讀書,讀書改變命運。”這或許是景東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聲,卻給予着我深深的震撼。回想初到景東,不僅讓我認識到祖國另一處的大好河山,更讓我對在我國偏遠地區的扶貧事業從事者心生敬佩,這種敬佩,也像是一顆種子,在我心中生根發芽。
2020年7月22日,我和團隊帶着景東經驗1.0再次來到景東,這次,我們想多做點事。有了前一次的調研經驗,實踐團多管齊下,分别在教育扶貧、産業扶貧、媒體宣傳等方面開展了相關工作:我們開設了7門專業課和2門通識課,涉及10餘種學科類别;我們結合互聯網+思維,走訪10餘家企業,調研路程接近400公裡,通過直播帶貨新方式切實為當地創收;我們聯系今日頭條、普洱景東等多家媒體平台,宣傳景東特色,努力講好景東故事。這次扶貧實踐,再次堅定了我要回到景東的決心。
景東,茂林修竹,碧水飛瀑,是引人心生贊歎的天然景區;但在景東孩子的生活裡,高山環抱,路遙水長,是走向外面世界的束縛。山城裡的孩子們都想走出大山看看大海,而良好的教育基礎就是他們走向遠方的基石。
2021年9月15日,我走進了浙江大學第24屆研究生支教團面試的考場。直到現在,我依然清晰記得,面試官問我為什麼想去支教。我回答:過去四年,學校和同學們在很多時候選擇相信我,賦予我更大的責任,讓我砥砺成長為一名願擔當、敢擔當、能擔當的新時代青年。現在的我,時時期盼着,帶着景東經驗2.0回到景東,為當地的鄉村振興盡一些綿薄之力。“這不是理想主義,這是做了就一定會發生的事情,我願為此堅守。”
青年當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國需要處,皆是我故鄉。我倍感幸運,因為我早已心入景東,更值得期待的是,我将要身入景東。
李津龍
浙江大學第24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
昭覺、湄潭、景東、台江、大化
留下了一屆屆研究生支教團的足迹
他們用一年又一年的堅守和創新
兌現着自己對祖國和青春的承諾
為支教團的浙大青年點贊!
為每一個新學期夢想助威!
文案:馬宇丹
圖片來源于受訪者
今日編輯:浙江大學融媒體中心學生記者團 何瑞婧
責任編輯:周亦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