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到卡路裡,減脂的過程,也是與卡路裡抗争的過程。
吃下這頓飯會吸收多少卡路裡?一杯奶茶呢?一塊蛋糕呢?
1小時長跑能消耗多少卡路裡?遊泳呢?球類運動呢?
我們都在吃與不吃之間來回拉扯,運動與不運動之間矛盾掙紮 。那麼,究竟什麼是卡路裡,我們日常究竟需要多少卡路裡?
卡路裡能夠跟蹤身體能量收支,我們攝入和消耗熱量的能量相當的時候就達到了健康的平衡。也就是所謂的能量守恒。當攝入的能量遠遠高于所消耗的熱量時,剩餘熱量就會被身體所吸收,漸漸轉化為脂肪儲存體内,體重增加;當消耗的熱量遠遠高于攝入的能量時,就會出現熱量赤字,也稱為熱量差,體重減少。
圖片來源于輕健健身
因此我們需要測量我們消耗的能量,用卡路裡這個單位來測量。
我們進食的所有食物,都通過測量卡路裡來測量它化學鍵裡儲存的能量:每片吐司千卡,一個蘋果大概52千卡,每塊披薩含有188千卡。這些“吃”進去的熱量在消化過程中釋放,儲存在其他分子中,在身體需要的時候轉化為能夠消耗的熱量。
能量有3種消耗方式:10%左右用于消化,20%左右滿足身體活動消耗,而約70%用來支持我們器官和肌體組織的基本功能運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基礎代謝,指的是我們不吃不喝、不活動甚至不說話不思考,接近于靜止狀态下,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轉所需要的卡路裡。考慮物理活動和消化的因素,就是一般人每天所需的卡路裡量。
平均體重、年齡、身高、平均日常活動量、肌肉量等因素,女性平均每天需要攝取1800大卡,而男性則需要2300大卡。值得注意的是,平均值或者測算公式并不完全準确,存在個體差異。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開始測算卡路裡之前,我們需要知道,食品包裝袋上的營養成分表上标注的卡路裡含量是這些食物自身所含有的能量,而吃進去的熱量并不會完全被身體吸收。相反,蔬菜、蛋白質和全麥食物需要更多的能量去消化,也就是食物熱效應。即使是同樣的食物,不同的人攝取的熱量也是不同的。個體差異,比如酶水平、腸道細菌。消化道功能等等,每個個體從食物中提取能量的能力,産生些許差異。
因此,如果想要準确地知道我們所需要多少能量,要考慮活動量、食物種類以及自身的攝取能力。不用過于擔心的是,在正常吃飯,減少加工類食品攝入,維持中度或者中強度的規律運動下,所攝取的熱量基本都會消耗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