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出土的古代金器多為各級文博單位收藏,民間收藏的金器,則多為傳承居多,既有古代,也有近現代。在民間收藏的金器分為藝術品、首飾、杯、盤等生活實用器,以及金牌、紀念性金币等。
黃金具有良好的抗氧化穩定性與抗強酸堿腐蝕性。古舊金器曆經數代,表面多呈豔麗的熟黃色包漿。古舊金器的質地多含有微量的銀、銅、鐵等合金成分。銀、銅、鐵等金屬易受環境污染物侵蝕,局部發生化學變化,表面蒙一層薄薄的鏽漬,銅綠斑與銀黑斑等,以及紅綠氧化銅與氧化鐵的鏽斑除增加色彩外,對金器而言不會有較大危害。這些包漿層是年代的象征應予保留。
金器飾品或者古舊金器由于保持不當,極易受損,主要是變形與撕裂。器物的破損變形與附着的鏽斑外的其他類物質,應尋求專業修複人員做相應處理。
古舊金器雖然受環境溫濕度的影響不大,但收藏擺放的适宜濕度最好還是在45%左右。保存在盒子裡的器物最好放吸潮劑。平時除塵最好帶上薄手套,扶穩輕掃。如要清洗最好用純淨水和棉紗布,以免傷及器物。切忌用自來水,因為自來水中氯離子會侵蝕器物。
黃金器物的變色、褪色與保存的溫濕度變化,空氣中所含有害物質的侵蝕,人為接觸和人體的汗液有密切關系。因為汗液中含有氯化物、尿素氨等各種因素,與金器中的銀銅鐵等金屬産生化學反應。
傳承下來的古舊金器應以收藏和擺放保存為主,不宜佩戴。如佩戴後常與皮膚上塗抹的化妝品接觸會産生化學反應,造成損失,失去其原有的曆史價值。還有雙手如果接觸過香水或化妝品也不要觸摸古舊金器。最好還是帶上手套。
生坑金器在地下埋藏,表面會受到土壤所含的鐵和附近鐵器氧化物侵蝕,生成一層薄薄的紅色氧化鐵鏽,但不會腐蝕金器。出土後很容易清除,表面初會呈黃色,随後逐漸褪去。金器表面多結有石灰繡殼,可用棉簽粘1%~3%的稀釋硝酸清潔去除。有機質積,要用氫氧化鈉稀釋2%後泡幾分鐘,然後用細竹簽剔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