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喜歡看的武俠片,其中各種各樣的中國傳統招數,看着讓人總想站起身比劃幾下。但也有幾類拳總讓人聽上去覺得很low,就比如螳螂拳。小時候有經常去草坪或者田野裡玩的小夥伴都知道,那些個地方是螳螂最多的地方。綠草坪裡的螳螂大多是綠色的,而田野裡的大多是灰黑色的,而綠色和灰黑色的螳螂差别最大的就是殺傷力。
這是有本質區别的,在校園的時候捉一兩隻螳螂回來,還能給它截截肢,看着那像外星人頭的樣子,總讓人有種呆萌的即視感。然而在家的時候,無意跑進家門的螳螂,不僅看上去體格大上很多,運動能力也強悍的異常。花費大力氣抓回來,發現兩隻個前肢上面的鋸齒也鋒利的很。原本綠色螳螂把手放在鋸齒下玩稍微可以感到一股抓力感,而灰色螳螂則是直接将手劃破了。環境因素造就這種同源異态的現象也是非常正常的情況。
但這個現象就讓我突然對螳螂拳的存在有了一個待求證的認知,是不是小看螳螂拳了?
别具一格的基本形态特征,看起來竟有外星人的感jio?首先從螳螂基本形态考究,擁有兩把大刀的它。大多時候也被叫做刀螂,特别是中國各地農業的農業地區,它都是守護者都存在,人們在農業的發展上,最怕的就是遇到農業害蟲。而螳螂這種肉食性昆蟲卻偏愛農業害蟲,是衆多農業害蟲種類中天敵的存在。不僅如此,其實早在古希臘的時候,螳螂就有被人們視為先知的存在。具體緣由就是螳螂站起身雙手舉高的時候,像個祈禱的守護者。
有點奇怪的是,當正面直視它的時候,它那呈扇形的臉配上兩個大眼珠子和兩條長長的觸角看起來總像另一種生物…"外星人?難不成親眼見到外星人的人是在迷糊的時候看見了螳螂正對着自己?"
言歸正傳,螳螂本身體型都是屬于小型物種,但它既然被歸類于昆蟲類,那它的體型在昆蟲中就屬于大型的了。分布地區就非常廣泛了,除了極地,各個熱帶地區幾乎都會分布。城市時不時都會進行殺蟲處理,所以在城市的路燈底下幾乎是見不到的,為什麼說路燈底下,因為螳螂還具備趨光性,生在農村的小夥伴,特别是夏天時候,随便去個路燈底下找找一般都能看見個一兩隻。
而且螳螂滅絕的概率也是很小的,首先它的天敵隻有一些鳥類和蜘蛛以及兩栖,爬行類,而且還是勢均力敵的存在。幾乎不是你吃我就是我吃你。而且人類也不會大肆捕捉,一不好吃,二它是有很大的利用價值的。從事農業的人們,常常會大批量的飼養螳螂,等到差不多的時候投放進田野之中。當然這邊說的投放并不是把一隻隻養的活蹦亂跳再投放,而是在蟲卵期就給它投放進去了。具體的投放方法各個地區都有所差别,主要作用就是用來防止害蟲侵蝕農作物。
簡直是自然界的捕食幹貨之螳螂捕食技能。作為食肉類生物,都會具備各種獨有的捕食技能。螳螂也不例外,除了兩把硬實力大刀以外,螳螂的暗殺能力也是極強的。
- 一、花式暗殺法:最為特别的就是熱帶有一種螳螂,因為體态顔色的不同,會變換成類似于花蕊的樣子,特别是前肢和兩個觸角,常常讓蝴蝶蜜蜂難以辨别,從而送上門去。
- 二、虛張聲勢法:早在很久以前,一位生物學家就看到一隻螳螂捕食蝗蟲的方法。當螳螂看到蝗蟲時,會将雙翅打開直直站立,當兩邊的翅膀加背後中間翅膀立起來後,在遠處看就像一隻直立的眼鏡蛇,然後一動不動盯着蝗蟲,蝗蟲稍有動作,頭部就像眼鏡蛇一樣轉動,被吓傻的蝗蟲不敢亂跑,甚至還想上前查看,而當蝗蟲看見它的時候,就沒了。
- 三、自然暗殺法:螳螂的眼睛看起來就想水滴一樣,所以常常潛伏在草叢中,就像清晨的露珠一樣,當處在幹燥區的昆蟲來取水時,也沒了。
- 四、常規操作法:螳螂身型的顔色也就綠色跟灰褐色或着是少有的斑點色,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去匹配自身跟樹葉或着其他植物的顔色進行隐藏捕殺。
- 五、狐假虎威法:也就是螳螂拳,當螳螂碰到實在幹不過的時候,就會開始自己的一套的螳螂拳,起到虛張聲勢的作用,有些時候直接被吃掉就沒了然後,有些時候,生物就會被這麼一套螳螂拳吓退。
你覺得它的技能就隻能用來欺負弱小?錯了,在兩把大刀之下,小鳥,蜥蜴,蝈蝈,蛇,鳥都不在話下。本身就屬于是一種益蟲的螳螂,在其他方面對人類來說是即好欺負又沒有什麼危害的一種昆蟲,但它在自己的圈子裡還是非常好鬥的。來,看怕不怕。
"跟我交配,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想好了?"——母螳螂為後代的無情行為
除以上那些特點以外,還有幾個特别有趣的現象是:
1、母螳螂的體格大多要比公螳螂大上許多。而且在交配後很多時候會吃掉公螳螂。很奇怪?不奇怪,在生存和繁衍的選擇上,母螳螂選擇了二者兼得。早在84年的時候,生物學家戴維斯跟裡斯克,就用了中國的中華刀螂做過交配實驗,數據表明,餓了4到8天的母螳螂都會在交配後吃掉公螳螂,甚至有些都沒交配。這種大自然界的生存本能在母螳螂身上展現的淋漓盡緻。
為什麼母螳螂體格要比公螳螂大上許多,因為為了給幼體提供營養,需要不停的捕食,其中有一部分可能就是吃公螳螂吃的。
那為什麼公螳螂明知自己可能會被吃還會想去跟母螳螂交配,因為母螳螂懂得散發自身的魅力(也就是像人類的荷爾蒙一樣的費洛蒙來吸引公螳螂),而公螳螂看見提醒比自己大上許多的母螳螂,一開始會害怕,但母螳螂還會去示好,卸下防備後,進行幾個小時的基因交流,然後就成了盤中餐了,反抗都沒用,這就是繁衍的本質。
那不是公的被吃光了就沒了?并不是所有情況都是這樣,隻有在極度饑餓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啦。說的好像很可怕,很殘酷,但實際發生的概率隻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所以,莫慌莫慌。但在後代的繁殖數量上,研究發現吃掉公螳螂後的後代數量要比沒吃,多上個百分之二三十。而且被吃掉的公螳螂身上将近百分之八十的基因會傳給後代。這叫啥,"少了一個往我,未來千千萬萬個我了。"
2、與人類不同的是,人類的核心神經系統是大腦,而螳螂是全身上下都是,即使沒了頭,還能活一段時間。但是斷頭後,公螳螂神經系統也回不受控制,巧的是,這樣的情況正好導緻了公螳螂的欲望也不斷的增加,從而加快精子的流出,所以有些時候,母螳螂還會在交配過程中吃掉公螳螂的頭,這是什麼神仙操作,原來"用下本身思考的生物",不是男人而是悲催的螳螂。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嘗試一下。把頭截了,它還能站着走幾步,甚至碰它都還會有反應。
現在知道為什麼會有螳螂拳這一門拳法了吧,一切終歸離不開拳法祖先——螳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