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在自然地理方面我們把地球表面區域劃分為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四大圈層。其中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合稱為地球的外部圈層,我們把地球内部的地殼、地幔和地核稱為地球的内部圈層,那麼岩石圈就是介于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層的過渡區域。
沉積岩的特征
岩石圈是指地表以下至軟流層以上部分,其厚度大約為80至400千米不等,各種不同種類的岩石組成了岩石圈,人類就是生活在岩石圈的表面。雖然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可以上天入海,但是對于岩石圈的研究還是十分有限,主要是以研究靠近地面的岩石圈部分為主,對于地下深處的岩石,我們還是研究的十分有限,人類通過鑽井最多隻能得到10千米深處左右的岩芯,更深處的岩石構成情況我們目前很難獲取實物。
沉積岩形成的丹霞地貌
根據岩石的成因來劃分,我們可以把岩石分為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三大類。其中岩漿岩是指由于岩漿冷卻凝結而形成的岩石,可以分為侵入岩和噴出岩;變質岩是指岩石在溫度和壓力的作用下,多是高溫高壓的作用下發生變質作用,岩性發生改變,從而形成變質岩。岩漿岩和變質岩多形成在地下深處,而沉積岩則不同,形成沉積岩的沉積環境多出現在地球表面,所以沉積岩多形成在地表附近。
沉積岩的形成過程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會受到地球外部圈層中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溫度、光照、流水、大氣、生物等因素的破壞作用,導緻岩石的理化性質發生變化,這個過程我們稱為風化作用。風化作用的進行,又加劇了風力、流水的侵蝕作用的加劇,最終使得大塊的岩石變成小塊的岩石,最終變成粉末狀的風化産物。這些風化産物在流水和風力等外力作用下,被搬運到其他地方,由于速度減弱而沉積下來,最終由于沉積物越堆越多,固結成岩形成沉積岩。
生物沉積岩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河流作為流水作用的典型代表,在上下遊體現了不同的外力作用方向,在河流上遊由于流速快,多表現為侵蝕性,沖刷并攜帶石塊泥沙等物質,往下遊搬運,到了地勢平坦的河流下遊,由于流速減慢,攜帶石塊泥沙的能力減弱而沉積下來,在地貌上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以及大量沉積物進入海洋。随着時間的流逝,經過千萬年滄海桑田的變化,沉積物越壓越緊,最終形成規模巨大的沉積岩,巨大的海洋和湖泊是沉積岩形成的理想環境。
沉積岩的層理構造
沉積岩具有兩大顯著的特征,一是具有層理構造,所謂層理構造是指在沉積岩漫長的形成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通常沉積物之間是有層次的,也就是一層一層非常分明,層與層之間的界面稱為層面,一般來說位于下方的岩層比上方的岩層年齡古老,層理構造是判斷沉積岩的重要依據。二是沉積岩中常含有化石,由于沉積岩是外力作用攜帶的泥沙等物質沉積而形成,那麼在這些物質中很有可能夾帶着大量的生物遺體或者是遺迹,最終進入到沉積岩層中,形成化石。
沉積岩中的化石
比如,科考隊員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山上發現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表明組成山體的岩石是沉積岩,而且表面當時這些沉積岩的形成環境是海底,最終由于闆塊擠壓隆起,海底沉積岩層被擡升起來,形成喜馬拉雅山脈。海洋中有大量帶有碳酸鈣物質的海洋生物,如珊瑚、貝殼等,這些海洋生物死亡後大量堆積,最終形成了富含碳酸鈣的石灰岩。另外我們根據沉積岩中沉積物顆粒的粗細,分為礫岩、砂岩和頁岩等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