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黑陶”地理标志與2011年成功獲得注冊。日照黑陶俗稱日照土陶,是日照土陶器中的灰、黑色陶器。日照黑陶最早民間稱謂出自明洪武年間村落族譜,:“祖上以制作土陶器為生,土陶器包括紅色、灰色、黑色土陶器”。據考證日照制陶的燒制方法為水潤悶窯法,是燒制實用性黑色陶器的主要方法。1959年之前,在《日照市志》、《五蓮縣志》、《莒縣志》、《安東衛志》等日照地方志上,日照制陶業被稱謂為“日照土陶器業”。1959年至1990年被稱為“土陶器業”、“陶瓷業”及”磚瓦業”等稱謂,1990年以後改稱“日照黑陶業”。這表明随着時代的變遷,黑陶的名稱也随着其形态以及功能的改變而發生變化。黑陶在1990年前稱謂為日照土陶,功能為實用性生活器皿,包括黑碗、黑盆、青磚、青瓦等,官方記載從業人數上千人,産值上百萬。土陶中的工藝品如泥哨、泥塑等也有記載。1990年以後,日照土陶官方稱謂為日照黑陶,功能為高檔工藝品,如花瓶、人物雕塑等,日照官方報紙、年鑒、地方志上都有記載。官方記載的黑陶工藝品企業已達30家,工商企業注冊從業人員已達500人,年産值上千萬。黑陶中的實用性器皿如黑碗、黑盆、青磚、青瓦已淡出市場。
以1990為分水嶺,日照黑陶的功能發生了變化,從百姓生活中的灰黑色實用性土陶,發展為高檔黑陶工藝品。功能從實用到觀賞。黑陶的形态也随之變化,從花盆到花瓶,青磚青瓦到平面浮雕、陶制大缸到大型工藝品、泥哨到各種模制工藝品、泥塑-----雕塑。工藝由簡單的雕刻工藝發展到镂空、挑點、剔泥、平雕、浮雕等近80種工藝技法。
日照農民畫
日照農民畫興起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與上海金山、陝西戶縣,并稱為中國“三大農民畫鄉”。1988年,日 照被文化部首批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2006年4月10日,日照農民畫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這是山東省農民畫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惟一代表。近半個世紀以來,日照農民畫創作作品數千件,其中100多件在全國展覽中獲獎,80餘件被國家收藏,另有300餘件被文化部作為對外交流項目帶到國外展出。作品洋溢着濃郁的鄉俗鄉韻,給人以強烈的美學享受。春耕秋收、打井修渠、養雞養鴨、采桑捕魚、休閑娛樂等生活與勞作場面,在農民的畫筆下顯得活龍活現,手法大膽,色彩感強烈,情感真摯。
漁民節
漁民節是沿海漁民共同的節日,曆史久遠,是漁民長期生産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傳統習俗。參加漁民節活動的人員包括從事海洋捕撈作業的人員和進行淺海養殖的人員,即所有從事與海洋漁業生産有關的人員及其家屬。日照沿海漁民節是漁民祭海形式的集中體現,表達了漁民對大海的濃厚情感和敬畏之心。漁民節的活動内容極為豐富,包括開光、敬龍王、拿行、敬海神娘娘等活動,漁民節各項活動結束後,船老大們還要聚在一起,邊喝酒邊交流,談春季的收成和秋季的打算,以及生産中的感受和須注意的事項等。接着漁民們還舉行跳水族舞等民俗節慶活動。
一、開光。
乘六月十三這一天,為新建漁船舉行下水儀式。開光是漁家盛事,儀式最為隆重。新船落成,親朋好友送紅旗祝賀,旗幅六尺,取六六大順之意。賀旗少則數十,多者逾百。船主在天亮前到船上焚紙、放鞭、燒香,将紅綠布條懸挂船頭。備兩隻大公雞,一隻在船頭處開刀,雞血從“船眼”流下,染紅船頭,俗稱“開光”,又稱挂紅。岚山一帶漁民稱此舉為“灌帶”,亦稱“染龍眼”。意思是該船下水後像龍一樣,眼睛睜得大大地、亮亮的,不論白天、黑夜,起霧、下雨,都能看得清、多打魚,并處處得到龍王的保佑。取雞血開光,意在借雞的諧音,喻“大吉大利”之意。另一隻公雞放掉,謂之“放生”,意在即使遇上海難也可免于一死。開光後,新船即可試航,俗稱“下河”。下河時,要燒香、焚紙,大放鞭炮,插上親朋送的賀旗,也有插上竹紮的搖錢樹的。一切就緒,親朋鄰裡聚集海頭,歡送新船下水。新船下水後,船上漁民還有許多禁忌:酒盅、飯碗、盤子不能倒扣在桌子上,筷子不能放在碗上,遇到東西翻過來了,不能說“翻了”,要說“打個張”;也不允許婦女上船,怕會翻船。
二、敬龍王。
六月十三日漁民節的這一天,漁民們要殺豬宰羊、蒸饽饽、準備各種糕點、水果等供品,在龍王廟裡和各自的漁船上張貼對聯、懸挂彩旗。漁民們起來,擡着披紅戴花的豬羊和各家準備的供品,一路敲鑼打鼓、鳴放鞭炮,在秧歌隊、旱船和圍觀的群衆簇擁下來到龍王廟。上午八點,祭拜活動開始,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彩綢飛舞,船老大們把各種供品擺放在龍王殿前,依次燒香磕頭,叩拜龍王。
三、敬海神娘娘。
以前有一種大風船,船上供有海神娘娘,在船尾設有香案,供三杯酒。出海時,船老大站在船面上,口含清水朝東南方向漱一次,再進倉為海神娘娘上香敬酒,口中念念有詞,祈求風平浪靜。現在,船上不再供海神娘娘,在龍王殿一側設有海神娘娘殿,祭拜活動都在龍王廟與祭祀龍王同時進行。
四、拿行。
又稱“抓行”,是漁民節的一項最為的重要内容。據傳,清朝道光年間,戴家村人首倡“拿行”之舉,得到石臼所一帶漁民的響應。近海漁場,魚的多少不一,民謠道:“拿了老虎頭,吃喝都不愁;拿了金盒底,不種稻子也吃米;拿了下邊外,潭漂(浮子)、蛏子一起賣”。因此漁民在每年的六月十三,以抓阄的方式來确定各自的漁場。過去沒有定位儀器,漁民根據目測,以自然景觀為基準坐标,分出能看見“河山”的海區,能看見“嶝山”的海區……諸如此類像分地一樣劃分漁場,并起上名字“老虎頭”、“老虎腳”、“鯉魚池”等等。六月十三日,船老大們還湊份子請民間的戲班子唱戲,有京劇也有地方戲(周姑子戲、柳琴戲),京劇劇目常演的有《釣金龜》、《楊門女将》、《四郎探母》、《西廂記》等,地方劇目有《張郎與丁香》、《牆頭記》、《小姑賢》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劇目;同時還有秧歌、旱船表演,使演出更加豐富多彩。
“拿行”在石臼所海區率先實行,後推及沿海漁村。拿行的儀式由公推的艄公主持,(裴家村一帶由請來的道士主持)一般在龍王廟進行。在近海下大網(又稱壇子網)的船主,都參加抓阄。六月十三日下午,船老大們仍聚在龍王廟,由公推的老船長或道士晃簽決定抓阄的次序。各船主的姓名均寫于竹簽上,裝在竹筒中,晃出一個竹簽,此人拿去“抓行”。“行地”(即漁場)寫于紙上,裝在一截蘆葦管内,用紅紙包裹,全部放在升(一種計量糧食的工具)内,用紅布将升蒙好,放于廟内神台上。漁民從升内摸出“行地”,再将“行地”登記到賬薄上,此賬稱“行賬”,以備查詢。當晚吃水餃,同一村不下海的人家也吃水餃。相沿成習,漁村形成了六月十三這個獨特的節日。改革開放以後,近海作業不再限制區域範圍,“拿行”也不複存在;誰先下戶(即在海中打樁)漁場即歸誰,但仍過六月十三。
五、跳水族舞。
在漁民節這一天,漁民們要跳極具地域特色的水族舞。水族舞造型多是魚鼈蝦蟹蚌,服裝制作采用竹篾、白綢布、或綿紙紮制,再用彩筆勾畫。水族舞的表演大緻分兩種形式。其一是即興表演:衆多男女各依喜好,選擇一種水族造型套在自己身上,随着鑼鼓、唢呐等音樂,模仿水族的各種姿态手舞足蹈,其步伐多采用戲曲台步或秧歌步,也有即興發揮的;其二是帶有劇情的表演,表演時不僅有水族的造型,而且還有人物的造型,通過人與水族特有的聯系和特定環境,描述愛情、倫理和寓言故事。常見的劇情水族舞有:《鹬蚌相争》、《漁翁與蚌精》、《哪吒鬧海》、《水漫金山》等,由于劇情水族舞運用拟人手法,情節曲折生動又貼近生活,它比即興表演水族舞更具魅力。
太陽節
中國有些少數民族如彜族等也舉辦太陽節。但是根據文獻資料和傳統,應該舉辦太陽節的當之無愧的地區是山東省日照市。
在山東省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的天台山下,有一個非常獨特的老母廟——這座老母廟祭祀的是我們的先祖太陽神羲和,當地人稱羲和老母,這在全國衆多的老母廟中尚不多見。
日照地區的太陽崇拜習俗以天台山下太陽節(老母廟廟會)曆史最為悠久,規模最為宏大,影響最為廣泛。
日照紙紮
紙紮,融剪紙、繪畫、草編、竹紮和裱糊于一體,是一門獨特的民間藝術。紙紮藝術傳入五蓮的時間已無考。據洪凝村一位老者講,清道光年間,他的家祖就從事紙紮工藝,他已是第五代傳人。解放前多紮牛、馬、轎,用來祭奠和陪葬死者。有時也紮風筝,有天宮、燕子和嫦娥等。還紮制彩燈、龍燈。1986年,洪凝村創作了“雙龍戲珠”紙紮藝術品。該藝術品僅高一米,造型别緻,寓意深刻。
日照工藝刺繡
工藝刺繡品是東港區的傳統工藝品。民間婦女的手工繡品,注重圖案、色澤、細密度的結合,表現圖案千姿百态,或龍鳳呈祥,或福祿壽禧……惟妙惟肖,成為婚嫁、童裝、鞋墊等日常用品不可缺少的飾物。 随着生活需求量的增大,繡品的需求日益增大,手工生産難以滿足需求,機繡、電腦刺繡應運而生,産品種類也由單一的家庭消費品轉變為賓館、大酒店理想的飾用合一用品。東港區現有工藝刺繡企業十餘處,個體(聯合體)加工戶1萬餘戶。東港繡品選料考究、繡工精細,圖案花紋布局合理,色彩豐富,自然景色濃,層次清晰,主體感強,為越來越多國内外人士所喜愛,飾品暢銷日、美、德、英、加等國家和地區。
日照石刻
日照石刻發展到現在已經有數百年的曆史。形态各異的石刻深刻反映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為了繼承和發展這一古老的石刻工藝,弘揚燦爛的民族文化,東港區一位有志青年招集8位農民石刻愛好者,用8根大錘,晝夜奮戰雕出了12件美麗的日照石刻,在1989年的青島小交會上吸引了無數中外客商。從此,東港石刻在東港這塊土地上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滿江紅
東港民歌“滿江紅”流傳的曆史可追溯到明代以前。其曲調優美細膩,古雅抒情,素有“細曲”、“雅歌”之稱。
“滿江紅”為大型民歌套曲,由于傳唱的曆史長,加之人們在傳唱中不斷加工修改,使曲調、風格及演唱形式都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以主曲與夾曲于一體、回旋變奏、統一完美的藝術形式。
主曲共六個部分和一個尾聲,其中第一、二、六部分為單樂段,第三、四、五部分為複樂段,主曲後面有一個七小節半的過門貫穿全曲。主曲舒緩抒情,古雅優美。
方言土話
意頭——太陽
月嬷嬷——月亮
乃爾——地點、部位
栅子——用稭稈紮制的方或圓柱體狀的容器,多用來盛草。現已少見。
網巴——用草繩擰結成的大網兜。
姥娘——外祖母
小叔(姑)子——對夫弟(妹)的稱呼
大伯頭子——對夫兄的稱呼
舅子——對妻兄弟的稱呼;若再加“胡兒”,即含貶義
丈人胡子——對嶽父的諧稱,同丈人老頭;有時帶貶義
瞎巴(尕)——無能或無能的人
耍乎料——遊手好閑、無所事事或一事無成的人
糊度——稀粥
黏珠——稀米飯
改珠——加鹽或油的稀米飯
香油果子——油條
站把子——用空高粱穗紮制的掃帚
噶拉——①圓圈,“畫個大~”;②打交道(用于否定語态)
當晌芯——正中午
張(Jang)麻麻兒——剛才
崴子——青蛙
雀瞽眼——夜盲
地幹子——瓜幹
糜子——麥子
長蟲——蛇
唠唠——童語,指豬
麻胡——狼
蛐蟮——蚯蚓
大兔子——狐狸
克郎——架子豬
穩子——水牛犢子
趴豬——公豬,去勢後稱腙豬
挲豬——母豬,閹割後稱岑豬
扁扁嘴——鴨子
枵雞——雞苗
呤巴——雄知了,啞巴則為雌知了
堂屋——正房,是傳統民房的客廳
鍋屋——偏房,是傳統民房的夥房
果子——花生
秫秫——高粱
鬻豆——玉米
叮頭——用瓜幹面做的面條
幢乎——用木闆或稭稈做的壁櫥
垠障子——炕頭上用于隔開鍋竈的安全牆
茶壺铫子——燒水用的泥陶壺,也叫燎壺
朝(音qao)——弱智
朝巴——弱智者。同類型詞有“啞巴”等
不系(xi)幹兒——沒關系
不(嬉)帶……的(di)——不應當用(……方法),如“不嬉帶玩賴的”
不嬉逮的(di)——沒必要去計較
哈水——喝水
一(大)晌意——誇張語。上午的一段或全部,表時間長、費時多
紮鼓——治療、修理、(用不太正當的手段)整治人等
搗鼓——①不懂技術的人所做的修理;②沒有意義的制造;③委婉地索取财物;④暗地裡操作、策劃事端
燎水——用柴草燒水
說媳子——娶妻、媒事
出門子——出嫁
Qie着——躺着的狀态或長時間卧床不起
仰構着——仰面躺着
崴拐着——坐或趴時用肘或臂支撐着身體,半躺半坐的樣子
尋尋(森森、筍思)——尋思,即考慮、猜測等
曬陽兒陽兒——曬太陽
囊乎囊乎——暖和、取暖
拉咕拉古——商量、溝通、談判等,有時帶有威脅意
噘人(jo yen)——罵人
噱仗(jo jang)——吵架
擺叽(乎)——(好)打扮或耍花架子(近于比劃)
馇(cha)——煮(稀飯),如馇粘珠
咔——跌倒(傷),如“我騎車咔着了”
來尿——尿床
泉水——泉為動詞,意為從細逢裡冒出或滲出水
尿尿(sui niao)——小便
使壞——用陰謀手段給别人虧吃
一了—— 一切都準備好了
一當—— 一切妥當
Cei 他吧(bao)——随他去吧,或算了吧(别計較了)
駭——捶打。如~~腿、~~背,警告時常說“駭死(shi)你”
慘——男性常将“駭死你”的“駭”說成慘,帶惡毒意
岡了……了——忒……了,如“岡了狠(黑、冷、甜……)了”
紮煞——不安分、不本分、輕悄膚淺的樣子
(不)仁(yin)吾——(不)正派、(不)帝道,(不)按規矩和約定做人和事,常用在對異性有越軌的動作行為表現時
能一 ——有能力、有體力
有能處——有本事
姬降(扒挂)——好打扮(的人),也說姬擺
忘漢喜呆(音“逮”)——記性不好
煩氣——嫌棄
楦乎——松軟
方方熱——很燙,也說方乎熱
方(方)開——沸開(的水)
淞(貨)—— 個大而無能(的人),意近軟蛋
稀(吊)松——不太嚴重,稀松了了
一模天一模地—— 一模一樣
虎了吧唧——惡頭惡腦、不講理的樣子
快當地——快一點!
凹咕(wa gu)——感覺吃虧、冤屈而表現在表情上的樣子
乜(nie)個——這個、那個(作用同英語的“the”),如“乜個乃爾(确定的某個地方)”
那(乜)道戶的——某種人(貶義),也說那(乜)戶色的。戶為種、類,如:“你這人怎麼乜戶樣兒啊?”
眼見(不待)不……的?——難道不……?;敢确定不……?
安恙來!——無可奈何的悲聲
還(han)是咳!——(你說的)是啊!
沒見天日(音儀)!——從沒見過這樣的(人和事)!
弄麼樣?——(怎麼能)如此這般做事?
了不了!——表示發生意外時的關切痛惜和來不及的心情,經常加上“喃喃喃”
诶氣罷罷罷!——對某人不滿意或瞧不起時的歎詞
諧麼!——口頭語,原意為罵人,是對現實不和諧的歎詞
吊——用在語頭或倒第二個音節上,讀重音。原意為罵人,是對現實不和諧的助詞
喃喃,你看看!——常重疊使用,表示事情出人意料、令人措手不及而無可奈何之語
你說說(怎麼乜樣兒麼)!——聽或說到某個不可理喻的人或事時,半是自言自語、半是征求同情的用語
你聽聽(人家)——聽到某個善舉時的贊美用語,常在此前加重疊咂舌之音,表示羨慕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