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流傳已久的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孟姜女的傳說,似乎在随着曆史的演變而不斷更新。
除了孟姜女的故事外,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梁山伯與祝英台之間凄美的愛情故事,以及白蛇與許仙的殊途,都為讀者和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孟姜女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詳,家喻戶曉。
并且孟姜女的故事似乎更具有可塑性,千百年來,代代傳承,又具有不同現實背景,更新叠代。
最終以口頭傳承的形式流傳至今,這是極為可貴的。
傳說孟姜女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左傳》,最著名的莫過于“城為之崩”的故事。
故事原型在西漢末年時期,關于烈女的記載,把我們帶回了那個感天動地的動人場景。
在這個原版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叫杞梁妻。
在這篇故事中,這名女子是一個沒有子嗣、沒有親人,就連自己的丈夫都離自己而去的可憐女人。
橫屍城下,哭嚎遍野,行人不禁側目低歎,就這樣數十天過去了。連城牆都為其崩塌。
這個故事并沒有止步于此,到了唐代,杞梁妻變成了秦朝的燕人。
這個時期,哭城牆的女子有了姓名,人們稱之為孟姜女,而故事中的杞梁也不再是戰死沙場,倒是成了衆多避役人士中的一個。
殘忍的刑罰,将他的身軀封固在了城牆之中,因此,這時候的孟姜女絕不止是一個人,而是成百上千個婦女的心願。
從杞梁妻的故事到孟姜女的故事,都離不開人民基于現實所表達的心聲,對外部環境以及對丈夫的思念,引起了代代女子的共情。
苛政在元代,這個故事甚至以傳唱的方式,得到了更大範圍的傳播。
例如元雜劇中對範郎的稱謂曾發生過多次改變,另外,故事的劇情也增加了許多曲折變化。
随着創作者的創作,故事中也出現了許多“支線劇情”,人物性格愈發豐滿,無論是周圍人的襯托還是主要人物的心理,都表現出了這個故事的時代性與普遍性。
孟姜女的故事,最終在各地發展為具有民俗特色的故事,在明清時期,故事的地域性以及流傳性,都随着文學藝術的進一步發展而廣為流傳。
從現實角度看,孟姜女的故事,是古代衆多婦女都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剛剛成親,卻就要面對獨自守家的悲慘命運。
要知道尋常百姓根本無法抵擋官府的诏令,即便是很不舍,官兵也還是強行将丈夫拉走修長城去了。
苦命的人,苦命的差事,聽聞好些人再也沒回來,想到這裡,孟姜女不禁潸然淚下,相聚遙遙無期,此去經年,哪還有良辰美景可賞。
哭長城在家中惶惶不可終日的孟姜女,終于等不下去了,孟姜女最終還是決定到邊關去尋找丈夫。一路艱辛,孟姜女都未曾放棄,然而噩耗還是不期而遇。
當被告知範郎已經離世的消息時,孟姜女還是大哭了起來,剛剛成婚的她如遭雷劈,悲痛之情貫穿了孟姜女纖細的身軀。
她怎麼都不願意相信,自己的丈夫已經永遠地離開了自己的事實。
她将一腔憤怒與悲痛,全部傾注到了對修築長城的憎惡上,傳聞就連長城都被她哭倒了,可見孟姜女對丈夫的眷戀之情。
自此之後,民間便将這個故事流傳開來。一是這種事不止發生在孟姜女身上,二是表達了民間的普遍願望。
苛政使得民不聊生,為了傳揚女子對于愛情的忠貞,以及對于苛政的諷刺,望夫石村後山崗上還矗立着人們為她建立的廟宇。
對聯妙趣橫生更令人神往的是,在廟宇前記錄着一副對聯。很多人對此都表示不會讀,但郭沫若卻在第一次見到的時候,便将整幅對聯輕輕松松地讀了出來。
郭沫若作為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曾經與自己的夫人一同到過孟姜女廟前遊玩,他當下便稱這副對聯寫得很好。
至于對聯到底是誰寫的,似乎并不重要。廟宇幾經更叠,早已是跨越幾百年的文化象征了。
而對聯奇就奇在一般人見了必定不會讀,内容如下: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郭沫若曾說過,隻要會斷句,這副對聯并不難讀。
我們試着這樣讀:hǎi shuǐ cháo,zhāo zhāo cháo,zhāo cháo zhāo luò。fú yún zhǎng,cháng cháng zhǎng,cháng zhǎng cháng xiāo。
這樣一來,這副對聯的内容就全都表達出來了。
海水和浮雲每天的變幻變為作者的豁達心胸,不僅在讀音上耐人尋味,在意境上也是難得的豁達。
無論從哪種斷句方式入手,對聯的含義都指向一處,或許這也是為什麼這副對聯能夠流傳千古的原因之一吧。
中華文學作品體現在意境上,更付諸于格式工整上,富有音律的美感同時又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對聯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人隻有在佳節時刻才會作對聯,其實傳統文化就在我們身邊,漢字作為華人的标識,早已成為國人的财富,比之金錢更寶貴,更久遠。
現在很多外國人都争相學習漢語,不僅是因為中國的國際地位在提高,影響力在擴展,更重要的是漢字本身的獨特魅力。
結語漢字所代表的含義有很多種,這也是極其複雜的一面。也正是因此,漢字比其他國家的文字多出了許多趣味性。
如同上文所說的對聯,全文隻有8個字型,但含義卻值得人們解讀。
時過境遷,中國文字的力量舉足輕重,在世界範圍内掀起了一股潮流,這表明漢字魅力十足。
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我們更要引以為重,遑論漢字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引路标。我們作為文化傳承者,更應該撿起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常識,将中華文化繼續傳揚下去。
最終也一定能夠從中收獲許多。因為有了特定的文字,特定的含義,獨有的文化才能造就獨特的文學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