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桂魚又名松鼠鳜魚,是江蘇省蘇州市地方傳統名菜。當炸好的鳜魚(或桂魚)上桌時,随即澆上熱氣騰騰的鹵汁,它便吱吱地“叫”起來,因活像一隻松鼠而得名。
這道菜成菜後,形如松鼠、外脆裡嫩、色澤橘黃,酸甜适口,并有松紅香味。
曆史傳說
松鼠桂魚的前身是松鼠魚。清代《調鼎集》中有記載為:取鲔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作松鼠式。油、醬油燒”。鯚魚,即鳜魚,也叫“鯚花魚,南方人多稱其為桂魚,取蟾宮折挂之意。
據說,早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蘇州就有“松鼠魚”了,而這道松鼠魚并非用鳜魚作為食材,而是用鯉魚制作,乾隆皇帝曾品嘗過後,贊其美味。後來,這道菜才逐漸發展成用鳜魚制作的“松鼠桂魚”。
傳說二
乾隆六下江南時,在古城蘇州微服私訪,忽然覺得饑餓難忍,便進了一家名為松鶴樓的飯店,看見店家的水牌上寫着有一道菜名為松鼠鳜魚,就信口點了這道菜。菜端上餐桌,乾隆因半天未吃飯實在有點餓了,再者這道菜确實做得外焦裡嫩,甜酸适口,使吃慣了宮廷禦膳的皇帝大飽口福。吃完飯以後不知錢為何物的皇帝,不知道買東西吃飯要付錢,邁開腿就往外走,松鶴樓的堂倌怎知他是當今萬歲爺,擋在門口不讓走,這一走一擋就吵起架來,引來衆人圍觀。此時正好蘇州知府帶領三班衙役巡街,看見了這可笑的一幕,忙派班頭給松鶴樓店主送去白銀一錠10兩,方才平息了吃飯不給錢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