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冬季已經如約而至。
人們已經購置好了時髦的棉衣、棉服、棉鞋,為過冬做足了準備。
當然,冬季雖然寒冷,但在許多人的印象裡,它是既溫馨而又浪漫的。
不過,對于與我國相鄰的蒙古國來說,冬季貌似沒有那麼美好,尤其是對于一些特殊人群而言,冬季甚至是恐懼而絕望的。
這群人就是牧民,他們祖祖輩輩靠牧羊為生,原先住在蒙古包裡,曾是國家的支柱。然而,在蒙古撇棄社會主義,走上西方自由主義後,他們卻因為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而進入“地下”生活,成為時代的犧牲品。
冬季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相當難熬的季節,從偏遠農村來人,他們一無所有,為了活命,不得不進入城市的下水管道裡,以此來尋求“避風港”。
1、前段時間,一首《烏蘭巴托的夜》,再次引發了人們對草原生活的向往。但事實上,烏蘭巴托的夜,沒有浪漫,隻有糟糕。
夜晚的烏蘭巴托,沒有浪漫的抒情小夜曲,隻有一個個不省人事的醉漢。
酗酒在這裡是一種常态,也是烏蘭巴托的“城市病”。
蒙古人喜歡喝酒,與當地的氣候有很大關系。這裡冬季平均氣溫在-20℃,隻有酒精才能幫他們抵禦刺骨的寒風。
然而,如果是城市人喝酒,他們可以回到樓房裡安穩地過夜。但有些從偏遠農村來到烏蘭巴托的人,卻沒有那麼幸運了。
在這座城市裡,沒有屬于他們的住所。為了活命,他們隻能打開下水道蓋子,整個人都鑽進下水道裡,忍受着惡臭和糟糕的環境,隻為保存性命。
有些人可能就沒有那麼“幸運”,因為他們連避寒的下水道都沒有,所以他們最後的結局,可能是被凍死在這座“進不去”也“離不開”的城市。
既然在這裡生活的如此艱難,這些外鄉人為何不回到自己的故鄉呢?
原因隻有一個——農村更差。
他們為了活着,隻能“賴”在這裡。
2、難道這些人祖祖輩輩都如此嗎?
答案是:不。
他們也曾擁有過一段無憂無慮的日子,但一切美好的終結,要從冷戰結束,蘇聯解體說起。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标志着冷戰的結束。
這對于蘇聯的附庸國蒙古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這意味着将失去主要的投資國和市場。
更為重要的是,沒有了靠山的蒙古,變得風雨飄搖,為此他們不得不投奔美國。
之後,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引導下,亞洲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蒙古,宣布放棄馬克思列甯主義。
蒙古國在沒有正視國情的情況下,盲目複制粘貼西方的自由主義,以此謀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
随着領導人的一聲令下,短時間内,蒙古國内的多個領域就進行了完全西方化的改革。
國家支柱産業,畜牧業領域開始了牲畜私有化和去集體化的政策。
一番操作下來,蒙古國是收到了來自西方的經濟援助,但西方化改革的弊端也開始不斷呈現。
受害者中,就包括牧羊人。
在牲畜私有化之前,畜牧業統一由蒙古政府管理,牧民隻要老老實實放牧就好,每個月定時拿工資,雖然工資不多,但也足以維持生活。
但完全西方化改革後,固定供給沒有了,隻會放牧的牧民對産品加工和銷售等産業鍊一竅不通,以至于最後淪落到了連溫飽都無法保障的地步。
最後,難以維持生計的牧民隻能走出牧區,赤手空拳地來到陌生的城市烏蘭巴托。
他們為何不選擇其他城市,而選擇烏蘭巴托呢?
這和蒙古國真實的地理環境有直接關系,其實蒙古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到處都是藍天白雲,綠草茵茵,相反蒙古國80%的都是荒漠,宜居的地方隻有烏蘭巴托沿線。
所以為了生存,大量謀求生計的牧民,隻能遠離家鄉,來到人生地不熟的烏蘭巴托找工作。
然而,城市生活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麼美好。
3、當時,在很短的時間内,烏蘭巴托就湧入了大量牧民。
但“餅”就那麼大,并沒有足夠多的工作機會,提供給前來謀生的牧羊人。
除了放牧,沒有任何技能的他們,與這座城市格格不入。
但留在這裡,起碼還有機會,所以即使艱難,牧羊人仍堅持留在首都烏蘭巴托。
想在這座城市紮根,一間庇身之所不能少。然而,牧民們非但沒有能力購房,甚至連租房都難以承受。
最初,為了解決居住問題,牧民們在烏蘭巴托的市郊地帶自建蒙古包。
現在去烏蘭巴托,就會發現高樓聳立的城市的邊緣,形成了一片由牧民自建而成的蒙古包群落。
這群人雖然生活在城市邊緣,卻依舊住在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蒙古包裡,他們好像融入到了城市,卻又好像與這座城市無關。
從蘇聯解體至今,有數據顯示,烏蘭巴托聚集了蒙古近70%的人口,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來自于偏遠地區的牧民,這些人中6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市郊的蒙古包區。
随着牧民的大量湧入,烏蘭巴托的土地資源也越來越緊張,房價也逐年高漲。
與此同時,城市邊緣的蒙古包也越建越多,而且逐漸呈現了向外擴展的趨勢。為此,蒙古政府不再允許牧民們随意搭建蒙古包,并将私自搭建的蒙古包視為違法行為。
得不到政府承認的蒙古包區,自然也無法得到國家相應的房屋保障和社會服務設施。
他們住在城市邊緣,卻在各方面都是“邊緣人”。
他們享受不到自來水,隻能在社區機井旁排長隊打水;他們上廁所還要靠露天挖坑解決;洗個澡還得跑到車程2小時的市中心等。
盡管如此,起碼他們有一處避風的住所,而那些後來者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因為買不起房,也不能私自自建蒙古包,他們淪落到無家可歸的地步,為了活命隻能鑽到暗無天日的地下道裡。
這些人的生活,完全可以用“悲慘”來形容。
那麼,到底是誰造成了他們今天的境遇呢?
蒙古?美國?這個時代?……
如果說一個都沒有,那自然不可能,如果隻說是其中一個,似乎也不完全對。
4其實,蒙古進行市場經濟改革并不是順勢而為。
歸根結底,蒙古是被美國等西方國家推着走的,這種并不順應時代和國情的變革,必定會出問題。
而那些藏于地下世界的人,被困于城市邊緣,生活不便利的人,還有因為無處安身,而凍死在烏蘭巴托夜晚的人,皆是變革後的犧牲品。
他們被“推”到城市裡,沒有學曆沒有技能,被這座欣欣向榮的繁華都市排斥着。
他們得以謀生的工作,是城市人不願意做的髒苦累的工作。
他們沒有社會保障,時常會遇到被拖欠工資,甚至無法拿到工資的情況。
即使這樣,他們也無處伸冤。
但對于這些牧民來說,最心寒的莫過于對未來的渺茫。
他們即使再辛苦再努力,依舊不被這座城市所接受,依然生活艱難,他們像影子一樣遊走在邊緣地帶。
在蒙古這類小型的發展中國家,到底是曾經的社會主義,還是後來的西方自由主義,哪一種體制更适合他們?相信百年以後,甚至更短的時間終将會給出答案。
但在漫長的等待中,最苦的莫過于那些牧民。
願那些從艱難中走來,卻又走向艱難的牧民們,有朝一日可以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文/木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