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了2022年的新課标,相關規定将在今年秋季學期實行。其中,最受大衆争議的是:英語課程在新課程标準中所占比例為6-8%。與道德和法制并駕齊驅,位列所有科目的最後三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語在學校的總教學時間中所占的比重已經下降到了最後三名。
一句話總結:課時減少,詞彙量增加,課外閱讀量增加,考試更加注重應用。
今年英語地位有什麼變化?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外語之一,很多人都把它當作自己的母語來使用。英語是從小學就必須要學的,和語文、數學三門課一樣,這也是為什麼英語教育如此重要的原因。所以,父母對兒童英語的重視,既是對社會、對學校、對家庭教育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英語課程開設比例未下降。
2001年《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規定,英語課的教學課時比重為6-8%,實施階段定位到小學三年級起步。而在2022年版到《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文件中,實施階段也是定位到小學三年級,外語(英語)課程的課時比例占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總課時的6%~8%。
但是,從課程設置的比重上來看,英語從來沒有占據過“主科地位”。
根據課程實施方案,九年義務教育總課時為9522節,按照英語課程占6-8%,假設以最高8%計算,則英語總時數為761.76節。
精确到每周課時數到底是多少呢?因為總課時除以總周數=每周課時。即761.76/243=3.1348。這是按照最高比例計算的,也就是說,每周不能有超過4節英語課。按6%計算,每周英語課不能超過3節。
英語為什麼越來越不受“待見”?作為曆來三大主科之一的英語學科,一直是一門令孩子、家長們頭疼的學習科目,因為種種内外因素的阻礙,學生在英語學科上花費的時間與學習成績産出并不成正比,甚至有倒退白忙的迹象,因此越來越不受“待見”。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咱們中國人學不好英語呢?
其一,在中國,英語的功底和語言運用水平并不能直接影響到你的社會地位和收入,在很多時候,什麼不存在任何直接的關聯性。
英語,對中國的“社會人”來說,僅僅是參加選拔的一個門檻,一個獲得了證書就會被遺忘的技巧。
其二,在中國人學習英語時,最大的障礙就是中文與英文在發音、語法、表達習慣上存在着很大的差異。
其三,中國人英語學習一直缺乏科學合理的方法。例如,中國人學英語注重于學習詞彙、背單詞。但是對詞彙的了解僅限于基本意思,深層意思一直難以搞懂并運用。在當前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的情勢下,學生對待英語的态度過于功利化,以考試成績評定英語水平的高低,而不注重于英語技能的實際運用。
英語課程改革方向?1、課程難度等級變化
回顧2011版課程标準,英語課程設置在小學三年級,對三年級以下的學生英語能力要求并沒有制定相應的标準。
而2022版新課标則明确指出,要兼顧小學英語開設年級的區域差異,設置預備級、三項“能力 ”,鼓勵學習能力較強的孩子,在鞏固課本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相應的提升,以達到“能力 ”的能力要求。
2、詞彙量要求增加
舊課标規定,中考英語詞彙量為1600,短語200~300個。在新課标中,标準的“能力 ”是1800個單詞,多出200個同主題詞彙。
而且,這一部分的課标規定必須要達到“溝通和表達能力”。這就要求學生不能死記硬背,要熟練地掌握拼寫的技能,更要把活學活用。
3、閱讀與寫作要求明顯提高
新課程标準對英語作文的教學,需要“批判性閱讀思維”,要有自己的見解和見解,過去單純的模闆、死記硬背的方法已經行不通了。
4、重視口語表達運用
新課程标準英語課程要求學生在課後每周至少要參加30分鐘的課程,并對學生的英語表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必須學會拼讀、朗讀、複述、角色扮演、學習對話、故事或動畫電影配音、做簡短的主題發言等等。說白了,新課程标準重視學生“演繹英語”的能力,而不是“習得英語”的能力!
在美麗的東歐國家捷克,流傳着一句古老的諺語,“每一種不同的語言都會是全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你隻會一種語言,你隻能用唯一一種方式去生活。”
語言早已僅僅是地域之分,更是一種文化、一種民族性格的象征。掌握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之一——英語可以使我們更有效地和世界交流。
所以,文末,小編想問下大家,到底該不該加強英語課程的重視,英語課時需不需要作進一步調整?評論區躁動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