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九個節氣,一般是在每年的公曆11月7-8日之間交節。立冬是純粹的季節類節氣,寓意秋天離我們遠去,要把莊稼收藏起來,表示自此進入冬季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态。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幹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漸變了。立冬節氣之後,日照時間将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由于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時期還不是很冷;随着時間推移,冷空氣活動逐漸頻繁,氣溫下降趨勢将加快。
我國古代立冬也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顔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對“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着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人也要和萬物一樣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實際上,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也代表着冬季的開始。立冬也是我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是人們享受豐收,開始休養生息的時節,通過冬季的休養,期待來年生活的興旺如意。
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四個重要的節日。按照天人合一的原則,秋冬季節正是适合人們進補,吸收營養,補充機體的最好季節。在食俗方面,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少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裡或窗台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麼吃餃子?我國古代是農耕社會,均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
“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人也應當如此。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同時,古代認為瓜代表結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你知道了嗎?請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我是“南山老李”。關注我,我們一同聊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