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宗教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
宗教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
更新时间:2024-10-07 19:26:48

有生必有死,是人類共同的命運。死亡的現象可以觀察,但死亡的真相卻是永遠無解。莊子繼承"生命一體化"的信念,他從"變形"的觀念發展出"氣"的觀念,借此說明他對于死亡的态度。

宗教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宗教理想的世俗化)1

東周時期,人死之後變成鬼的想法普遍流行,産生"魂魄"的說法。人死後是否會有另一個世界?魂魄與屍體之間有無關聯?以"招魂儀式"是否就能完成複活的願望呢?

宗教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宗教理想的世俗化)2

關于神仙道化的作品散布在各種文學創作中,作者選擇神仙道化為題材,原因有三:

第一,在百姓有口難言的元蒙統治下,神仙道化這種題材對當時崇尚宗教的元蒙統治者來說不會引起太大反感。

第二,神仙道化這種題材較容易為由宗教食糧滋養起來的群衆情感所接受。

第三,利用宗教的外衣把自己觀察到的現實、自己的感觸和思想表達出來,把自己在一般情況下想說而又不能說的話說出來,在神仙道化的外殼中,寄寓深刻的社會内容。

宗教理想的世俗化

元朝是個對宗教甚為寬容的朝代,為了政治統治與社會控制的考量,元朝統治者對于宗教可以說是非常禮遇(尤其是佛、道二教),因此,許多宗教都在元朝得到了廣大的發展。除了統治者的扶持外,元朝尖銳的社會現實也是造成各式宗教大行其道的主因。

宗教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宗教理想的世俗化)3

白馬寺 大雄殿 元代建築

元朝初年雖呈現大一統的氣象,但逐漸的,吏治的昏聩、權豪勢要的橫行、賦稅的沉重以及天災人禍的紛起都使得一般百姓痛苦不已。因着如此困苦的生活環境所緻,人們的内心自然會變得脆弱而須要依靠,而宗教的功能之一便是給予人們在精神上的安慰。

宗教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宗教理想的世俗化)4

玉京宮 元代道觀

因此,廣大的元朝百姓們便借由對宗教的崇拜以及宗教儀式的舉行來獲得心靈上的平靜。國人的宗教意識本就有重功利、實用的一面,特别是對當時生活困苦的百姓而言,較之于對教義的理解,他們更重視的是現證的利益;比起長時間的修行,他們更希望能快速的解脫。這樣的宗教需求便是造成宗教世俗化的原因之一。

為了迎合世俗的權力,神聖的宗教必須世俗化,同時為了在競争中求生存,為了能吸引廣大的信衆,宗教也不得不向世俗社會妥協,并做出符合民衆需要的調整。

當吾人在讨論世俗化的同時,首先應先給予世俗化一定義,即什麼是世俗化?怎樣的行為算是世俗化?在這裡,我們引用了席那爾所提出的六種世俗化的含義。

宗教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宗教理想的世俗化)5

綜合以上六點,簡而言之為"世俗化即非神聖化",因此是相對于神聖性而言的。宗教為了其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會随着社會的演變,在教理内容或活動方式上随着世俗的需求而有所調整。

宗教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宗教理想的世俗化)6

齋醮

商品化的宗教行為

首先我們所能看到的便是大量商品化的宗教行為,例如齋醮、超度、拜忏等,這些由僧人或道徒所執行、本屬神聖的宗教行為都可借由金錢的交易來販賣給需要它們的信徒們,而民衆則借此以買進自己精神上的安慰或是對來世美好的期許。

例如在張國賓的《相國寺公孫合汗衫》中就寫到:

宗教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宗教理想的世俗化)7

在這段唱詞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就看出其中的交易行為。身為俗人的張義(正末)誤以為自己的兒子張孝友已死,故而給了些錢予金沙院的師父即其子,張孝友希望他能為自己的兒子多念些經,多消些災障。

而在王實甫的《西廂記》裡,莺莺的母親這麼說到:"前日長老将錢去與老相公做好事……。"(《全元戲曲‧卷二》)而張生亦給了普救寺的和尚們五千錢,以做得追薦其下世父母之資。

宗教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宗教理想的世俗化)8

超度

另外在李壽卿的《月明和尚度柳翠》中也提到,柳翠的父親在死了十年後,柳翠與其母為其父請來了十位師父唸經,其中一位用以濫竽充數者就是月明和尚。文中還描寫到了當法事做畢後的情景:

宗教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宗教理想的世俗化)9

可見就連消除業障一事亦可借由商業性的行為來獲得解決。

且不隻是消災障可用錢買到,就是大乘佛法也能用齋飯獲得。

宗教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宗教理想的世俗化)10

此處,布袋和尚之所以如此說除了可能是度脫劉均佐的手法、欲視其有無佛緣慧根外,亦有可能是大乘佛法真的成了布袋和尚向劉君佐化緣時的等價交換品。像這樣的情形之多也正反映了當時人的需要。因着生活環境的困苦,人民在面對無法解釋的災難(包括天災人禍)時,也隻能将其歸諸于超自然的力量。

所以在雜劇中我們會發現當主人公無故臨災受苦時常常會說出的話語,

宗教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宗教理想的世俗化)11

因此百姓們為了使下輩子能有好日子可過,對于看經消災一事莫不趨之若鹜,可是又并非所有人都有足夠的時間或精力能長時間地做這些事,因此便委之以僧侶、道士們代為消災祈福,并予之以金錢。一方面可做為其準備看經忏時所需之物,另一方面則作為報償。如此一來,施主們成了買家,出家衆們則成了賣家,其買賣的商品便是這些神聖的宗教祭祀儀式。

為了能讓大批民衆接受,進而信奉自己的宗教,其世俗化的過程就變成了必須且重要。以自由化與寬容化為例,中國自有其文化基礎,撇開道教這個本土宗教不說,許多外來的宗教若是強制性的要求人民必須遵守某些與中國文化傳統相抵觸的教義的話,那麼勢必會引起人民的反感,以緻此種宗教必定難以在中國發展、生根。因此為了能順利在中國傳教,外來宗教不得不對其教義做程度上的修改、調整以順應中國民情。

宗教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宗教理想的世俗化)12

本土道教雕像

人民的宗教信仰以多神崇拜為主,且有很多民衆所信奉或祭祀的仙佛們根本就是來自完全不同的系統,民衆會因為其所需要的不同而崇拜不同的神佛,甚至在一些有關神佛的年畫中會出現各種神明齊聚一塊兒的情形。因此,當外來宗教進入中國時若一味以其傳統的教義要求國人民不得崇拜偶像,隻能單一信仰某位神祈時,中國民衆一定難以接受,故而為了吸引群衆入教,教義的自由化與放寬對各種不同宗教的吸收、容納便是極為重要的了。

又如在閱讀經書、拜忏上,佛教與當時盛行的全真雖都曾提倡過閱讀經典的重要,以及抄寫經書會擁有功德等,但對一般大衆而言,一來是知識上的不足,二來則是每天為了生存而忙碌,根本沒有閑暇的時間去讀經、抄經。

宗教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宗教理想的世俗化)13

拜忏

為了因應民衆的須要,因此道士、僧人們開始販賣宗教儀式。一來便民,二來也可為自己的寺院、道觀等增加收入。宗教場所的對外開放也是基于類似的原因。他們大開山門,歡迎各地人士前來觀光、進香,目的也是希望能借此多希引些信徒前來。資助落魄書生,為的也是希望當有一天書生中舉及第時能成為寺院、道觀中無形的文化資産,而這些資産亦是用以吸引信徒前來的手段之一。

總之在元代那樣複雜的年代中,多數生活得甚為艱苦的民衆們多會選擇進入宗教尋求心靈上的慰藉,加之以元代對各宗教的态度是采取寬容的保護政策,因此對各宗教而言,民衆就成了擁有自由選擇的消費者,為了能适應各顧客的要求,傳統宗教不得不做出些改變,而世俗化就是其所采取的改變方針之一。


參考文獻:

《馬緻遠論稿》

《宗教社會學》

《全元戲曲》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