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發讀君詩,今來展君墓。”自古以來,墓葬的過程都是異常隆重的“儀式”,諸多的古墓建設和陪葬文物,也留給後人許多未解之謎。揚州出土的一座“南北朝磚室墓”非常精美,文物工作者為了保護它,竟然對其整體搬遷。您可知道古墓搬遷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片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揚州于2012年出土了一座南北朝的“磚室墓”。消息一出,就引起了考古學家的關注,因為南朝和東晉時代,尤其盛行磚建墓室,而且這些墓室都非常精美。
當時的制陶手工業發展迅速,磚瓦雕塑手藝精湛,工匠喜歡将圖案雕刻成陰模,再把它打印在磚坯上,讓它成為“陽紋”的浮雕,再入窯燒制。經過如此制作的墓室牆面,就會出現栩栩如生的畫作。比如1961年,南京郊區出土的一座南朝墓,壁上用幾百塊不同的陽紋線刻的磚面,合成一幅壁畫式的“竹林七賢”圖,驚豔了全世界。
揚州的這座南北朝磚室墓,圖案更加精緻。可惜周圍的環境不利于墓室保存,當地還要修建施工道路,考古專家便想出了一個辦法——整體搬遷。尋常人搬家,也隻不過是搬走家具、物品,房子也必須留在原地,不能搬走,這座埋藏在地底下千百年的墓室,又怎麼可能被搬走?為了實現如此大膽地計劃,考古專家進行了嚴謹、詳細地安排。
第一步:内部加固。考古專家表示,為了防止在搬動的過程中,墓穴塌方,工作人員先從裡面,安裝木構架,将整個古墓葬支撐起來。緊接着,在緊挨着磚塊表面的材料上,加上一層可以保溫的“擠塑闆”,又軟又可以防止颠簸。最後,在磚室墓的頂部有空隙的地方,工作人員添加三合闆墊在其中,進行更加穩定的加固。
第二步:外部加固。内部加固完畢後,古墓的外部加固也要重新包紮。首先,工作人員用石膏和麻布組合,在外面裹上五層防護,随後,人們根據磚室墓外面的形狀,采用“槽鋼”,制作一個支架,這樣搬動古墓時,外層的支架會保護裡面的牆壁不受磕碰。
所有的包裝準備完成後,再将古墓整體吊裝,運送到大卡車上。此時考古專家又遇到了大問題,古墓面積龐大,重量恐怖,30噸的吊車根本吊不動,怎麼辦?後來他們請教了大型施工隊,找來了60噸的吊車,才将其吊到大卡車上。大卡車經過緩慢行駛,最後才将它送到了博物館的新家。
古墓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後,終于被放置在博物館,許多人不約而同地産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要做“整體搬遷”這麼麻煩的事情?将東西全部拆下來,再放到安全地複原不就行了?畢竟博物館許多文物,都是經過拆了後,再異地複原的手段進行保護的。
考古專家認為,揚州出土的南北朝磚室非常特殊。它必須整個“打包”,一起運送出去,才能确保古墓葬的“原真性”,最大程度地保持古墓原始的風貌,以及大量的原始信息。如果進行異地複原,在拆卸、重組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對墓葬造成損害。更何況,南北朝磚室的磚塊保存得很不好,用句土話來說,磚頭都“酥”了,如果拆下來,很多磚塊就會毀壞。
現如今的南朝畫像磚室墓,已經被很好地保存下來。而揚州出土的磚室圖案,更加罕見,其中的花紋磚、畫像磚本身,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專家在經過研究後,還認為這座墓葬中有很多值得學習的篆刻手法,它也成為了墓葬中的“珍品”。
希望随着曆史和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能發掘出更多珍貴的墓葬,并且要用嚴格的保護手段對其進行整體搬遷,為後人留下值得學習和探究的古文化。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馮豆豆
,